登陆注册
442889

银保监会点名“土味”广告:警惕诱导过度消费 不提倡超前享受

证券时报网2020-12-29 17:13:560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刚刚!银保监会点名“土味”广告,警惕网贷平台诱导过度消费,强调切勿多头借贷,不提倡超前享受

银保监会发文提醒大众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

12月29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这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今年以来第六次发布风险提示,此前银保监会分别就信用卡借贷、金融直播营销等发布风险提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风险提示中,银保监会特别“点名”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这也与近期网络曝光的部分网络平台一些广告打着“土味视频”的口号,把“奇葩”当“流行”博眼球所引发的热议有关。

网络平台借贷产品四大问题遭“点名”

对于网络平台所带来的诱导过度借贷风险,银保监会重点“点名“当前网络平台借贷产品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

“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现象蔓延。盲目借贷、盲目消费终会侵害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银保监会称。

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四是无序放贷,导致过度负债。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进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超前享受”不提倡 切勿“多头借贷”

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银保监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银保监会强调,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

“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银保监会称。

为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银保监会表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志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