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2021 好转需经艰苦努力才会发生
原标题:社评:2021,好转需经艰苦努力才会发生
2021年正在拉开帷幕,它会是什么样子,预测空间很大。
首先,抗击新冠疫情无疑仍将是今年的全球主题。不同的是,今年有了疫苗,它们将如何改变抗疫的形势,有很大不确定性。一个比较好的情况是,它们能够强有力地保护接种者,从而极大压缩病毒的肆虐范围,那将意味着,眼下这个冬天已是疫情最高峰,随着北半球天气转暖和疫苗接种范围扩大,新冠疫情将呈持续下降趋势。
然而,这不是一个必然走势,人类生产的疫苗还没有过如此大规模与一种疫情正面决战并迅速取胜的历史。如今新冠疫情犹如燃遍全球的大火,疫苗的参战无法将抗疫变成有数学精确性的战斗,我们很难期待不遭遇英国发生病毒变异那样的不可控事件,我们必须能够应对各种严重的意外情形,以及它们可能导致的国际地缘政治震荡。
今年中国有充足资本继续成为抗疫成就最突出的国家,并且将这一成就朝着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加快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双循环格局的形成和巩固至关重要,因为过去几年的贸易战已经告诉我们,仅靠扩大国际市场既困难重重,而且其政治风险也越来越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平衡及相互促进已是必由之路。
全球经济在新的一年里即使有所恢复,也会是微弱的,如果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占据过大国际经济恢复的份额,将会引来更多妒忌,这方面的意识我们切不可缺失。
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这提供了我们相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巨大比较优势,但这是一笔国家的宏观账,这份总结更多属于历史。就中国社会自身来说,尤其是对很多个人来说,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困难更为真实,今年中国的各项政策仍需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不因疫情降低解决它们的质量。
2020年中国社会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增加了政治自信,国人通过这场疫情提供的罕见可比性看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效率,读懂了它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美国的长期偶像效应基本垮掉了。然而一年的时间太短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自信需要趁热打铁地加固,今年是延续中国人去年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
为此中国需要加快深化改革,将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对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切实行动。抗疫全是实打实的东西,容不得半点虚假,这为抑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表现提供了现实紧迫性。疫情还造成很多老问题的进一步严重,带来了抓紧改革的强制力,改革实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
举望2021年的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处于不同情况的“紧平衡”状态,不进则退。中国虽然抗疫和经济形势都会好一些,但相对于人民的愿望,我们内部公共能力并没有太多余量。我们的“紧平衡”同样不容乐观。
要让国家往前再迈一步与人民群众的收获体验再获改善同时发生,这非常不易,但却是值得中国2021年跳跳脚争取摸到的。客观说,2020年受了损失的中国人还是不少的,2021年要让那些绝大多数个人也都“扭亏为盈”,让中国的胜利成为真正全体国民的共同凯歌。
责任编辑:刘光博
广东23日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
新京报快讯据广东省卫健委消息,8月23日0-24时,全省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广州报告1例,来自沙特阿拉伯;佛山报告1例,来自澳大利亚,均在隔离点发现,入境后即被隔离观察。截至8月23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27例(境外输入331例)。目前在院18例。来源:广东省卫健委责任编辑:武晓东0003教育部: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要着力做好三个“严防”
11月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暨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强调由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从严从紧、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着力做好三个“严防”。要严防疫情输入校园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加强校门管理、加强师生及其共同居住人员健康监测与管理等措施严防疫情输入校园,加强校内生活服务保障。0000总是国际机场!到底怎么回事?
自7月20日以来,从江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开始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已外溢波及安徽、四川、辽宁、湖南、北京、广东等诸多省市。截至7月30日24时,疫情相关联的病例已累计报告了262例。除南京外,今年以来,另有深圳、石家庄等城市的国际机场成为疫情传播重要场所。国际机场的疫情防控成为公众瞩目热点。1国际机场频频成病毒传播“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