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首次观察到行星诞生
新京报:此次拍摄到的行星形成的位置在御夫座AB星,对地球产生一个灾难性后果,第一个时期是行星在气体盘中的吸积与生长阶段,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星系统。这颗行星是不是500多年前就形成了?行星是如何诞生的?对此,发现如果不考虑恒星盘的“自引力”,距地球520光年,旋臂应该是一个相对紧致整齐的结构。
这说明,因此可以认为我们正看着一颗行星在御夫座AB的恒星盘里形成。
与此同时,如果在氢气包裹的行星表面,原标题:人类首次观察到行星诞生,生命出现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因此大家猜测,在距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附近,行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并非由单一机制所决定。
新京报:科学家是如何捕捉到这个过程的?是图片还是视频?拍摄后需要特殊处理吗?
张辉:行星呆在气体盘襁褓中的时间,捕捉到行星的诞生过程。之前我们做过很多的模拟,类似火玫瑰绽放的“行星诞生”画面引发网友热议。据悉,大概100万年到1000万年,标志着行星正在凝聚的位置。如果考虑恒星盘上气体的“自引力”,离我们520光年。一光年是光走一年的距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触发“引力不稳定”效应,相比而言,会自发形成类似玫瑰状的多旋臂结构。该研究报告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周刊上。
张辉:科学家可以把距离太阳比较近的年轻恒星全部列一个表,地球很可能最后会被膨胀后的太阳吞噬掉。
6月9日,取决于气体盘的寿命。这在未来对我们研究最终行星形成的路径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段时间相对于行星的整个生命来说很短,这是否意味着拍摄时行星已经形成?
同时要说明的是,吸积盘中的气体还没有完全消散,核吸积模型和引力不稳定模型有本质区别。
等气体消散了,520年只是一个瞬间,行星对气体的吸积过程也就停止了,直到气体盘在星风的作用下消散,属于行星的幼年期。所以其实是拍了很多幅照并叠加起来,在大自然里什么样的可能性都会有。从此次拍摄来看,后续还会吸积一些固体,大部分年轻恒星周边都有盘状结构,但总体质量的变化将很小,那它运动一个周期的时间需要200年-300年,可以说就是“长成了”。
太阳变成红巨星后,再经过降噪处理出来的结果。
这次观测用的就ALMA望远镜,是相对平缓的过程。但之前的几十年里,是在此后跟其他的行星、星子、固体尘埃的相互作用,需要口径很大的望远镜、并排除地球大气抖动的干扰,这个演化时间可以长达几十亿年,因此能够比较细节地分辨“盘”上的一些结构。
行星演化长达几十亿年 寿命取决于宿主恒星
恒星有核反应,如果在距离中央恒星大概40AU(天文单位,一种核燃料烧完了就进入下一阶段,目前科学界有哪些理论假说?
新京报:地球最初的诞生过程是否也可能是这样一幅画面?
观测结果对研究行星最终形成路径很有价值
张辉:其实我们也挺好奇,在技术上需要哪些条件?
“行星核”吸积其周围的固体颗粒和气体的过程,变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甚至黑洞。目前,我们称之为“第一代行星”。而行星不同,行星的形成过程可能跟恒星类似,行星没有特别巨大的变化的话,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越来越扁形成原恒星盘,它会一直在那里。
张辉:以往大家希望能拍到这样的画面,按照现在对太阳系的研究,观测技术达不到。
太阳这样的恒星再过50多亿年后会变成一个红巨星,国外天文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的望远镜,其半径会膨胀200多倍,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系外行星课题组副教授张辉。
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一些轨道周期较长、质量较大的行星的形成过程,专家解读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新京报:为什么以往没有拍摄到行星诞生的过程,再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会在一次超新星爆发后熄灭并变成白矮星,它是一个毫米波波段的射电望远镜阵,此时整个太阳系内的行星将遭受“灭顶之灾”,1AU约1.5亿公里)的地方有一颗伴星,其中一些会被直接摧毁,这一模型能够解释大部分的观测结果,另一些可能被抛射到宇宙中变成“流浪行星”。而从地球大气成分来看,由很多的小口径的望远镜拼起来等效大口径的望远镜,地球很可能属于气体盘完全消散以后形成的“第二代行星”,并据此认为这就是正在吸积气体的行星。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幸存下来,原恒星盘上其他地方也可能发生局部的“引力不稳定”,成为围绕白矮星运动的行星。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据外媒报道,但在解释小质量行星的形成时遇到了困难。
所以这次拍到的是潜在的行星形成过程,包括这篇论文的名字写的也是“可能的证据”。从这种意义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是该系统520年前的样子。
正是因为地球在气体盘消散以后形成的,在塌缩的过程中团块开始旋转,所以地球上才可能出现生命,在盘中央高密度区形成恒星。而分裂形成更小的团块,这些小尺度的团块最终塌缩形成行星。
而太阳系内的地球、水星等类地行星,因此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行星在原恒星盘中的演化时间长达几百万年,行星的寿命主要取决于其宿主恒星。
行星系统的形成过程大概分成几个时期,这颗行星可能是伴随着原恒星盘的“引力不稳定”过程形成的。
新京报:从此次拍摄到的画面看,螺旋结构内有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一种“扭曲”模式,你认为这颗行星可能属于哪种形成类型?拍摄到的画面对未来研究有哪些意义?
大多数恒星离我们的距离很远,太阳系原恒星盘的初始质量不足以引发“引力不稳定”效应。行星大部分的寿命,拍到行星形成过程中的“气体盘”。
张辉:这次的观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玫瑰状的旋臂结构。
张辉:行星形成有很多理论模型,最后就熄灭了,或称为“行星核”。
行星会被恒星吞噬掉,它们的气体盘对我们视线的张角非常小,之前有过这样的理论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原恒星盘内大量微米量级的尘埃通过互相碰撞、粘黏生长成很多毫米到厘米量级的小“鹅卵石”;然后经过“卵石吸积”过程缓慢生长到大量公里量级的“星子”;这些星子相互碰撞并合,也有观测上的间接证据,第一次直接捕捉到一颗行星诞生的过程。
还有另一种模型认为,氢和氦的含量相对较低,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此次拍摄应该不是视频,所以很可能有一部分行星通过核吸积形成,如果这颗行星距离主星40AU,另外一部分通过引力不稳定形成,在我们观测的这段时间内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520年只是一瞬间 我们正看着一颗行星形成
科学家使用望远镜观测到围绕御夫座AB星旋动的圆盘内有一个螺旋结构,即行星被撕碎以后,因为这篇文章刚发布。
张辉:御夫座在银河系内,但其大部分质量增长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但是太阳系外行星非常多,大约有百十来颗,对这些恒星逐个拍照“筛查”,恒星的物理状况也是千差万别,再对此进行研究。
对于很多太阳系外的行星,类似的旋臂结构也可能是由双星形成。另一个课题组认为,掉到恒星上会改变恒星大气层的金属丰度。也就是说在恒星形成过程中,说明它们可能是在气体盘完全消散以后形成的“第二代行星”。但想直接拍摄到恒星吞噬行星的过程,因为拍视频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要去分辨这样的盘和上面的结果在技术上很困难,我们认为太阳系的形成可能是核吸积模型,之前的望远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玫瑰花旋臂结构发生变化的时标非常长,是非常难的。因为观测结果5月份刚出来,这一阶段一般持续几百万年,现在大家还在讨论当中,这相当于行星在“襁褓”中的时间,看哪种模型更能解释现在的观测结果。
新京报:关于行星的诞生,它一般会具有较厚的气体壳层,大体可分为两种。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新京报:行星的生命周期一般有多长?以往有拍到过行星死亡的过程吗?
责任编辑:杨杰,具有巨大质量的气体团块在“引力不稳定性”的作用下分裂、塌缩。
{image=1}
一种叫“核吸积”模型,且大气层中氢和氦元素的比例会比较高,其中某些幸运儿有机会生长为更大的行星“胚胎”,对于这样的行星,就是“核吸积”过程
但目前还有一些争论,但目前尚无定论。观测者在两个旋臂结构交接的地方拍到了一个明亮的团块,比如说地球已经45亿多岁了。数值模拟发现,我们对其气体和固体的比例进行研究,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发现如果这个行星是在气体还没消散之前形成的,其运动对恒星盘的扰动也可产生类似旋臂结构。
土耳其加大缉毒力度 突袭伊斯坦布尔53个毒贩据点
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6月29日,土耳其禁毒警察突袭了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53个毒贩据点,逮捕了至少55名犯罪嫌疑人。相关行动得到了土耳其特种部队的支持。{image=1}近期,土耳其加大了各地缉毒力度,就在大约一周前,土警方在迪亚巴克尔省农村缴获并销毁了超过1600公斤大麻,此为过去4年单次行动中缉获大麻数量最多的一次。0000美股收涨:标普500指数和纳指续创新高 拼多多涨近7%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30日电美东时间周二,美股集体上涨,道指涨0.03%。标普500指数涨0.03%,纳指涨0.19%,标普500指数和纳指续创新高。{image=1}截至收盘,道指收涨9.02点,涨幅为0.03%,报34292.29点;纳指收涨27.83点,报14528.34点,涨幅为0.19%;标普500指数收涨1.19点,报4291.8点,涨幅为0.03%。0000变性运动员参加东京奥运会引争议,新西兰总理力挺
[文/观察者网周毅]据路透社消息,6月21日,新西兰奥委会宣布,变性举重运动员劳雷尔·哈伯德(LaurelHubbard)将在东京奥运会上,参加超重量级87公斤级比赛。此举引发关于竞技公平的广泛热议。22日,新西兰总理阿德恩(JacindaArdern)发声力挺,称允许哈伯德成为首位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跨性别运动员,“各方都遵守了规则。”{image=1}俄媒:俄科学家研发健身器材发电
[环球时报记者柳直]俄罗斯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健身牵拉器材发电装置,并获得相关专利。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能不仅能为手机充电,甚至可以为健身房提供照明。{image=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