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迎分级大考 业内人士:有望打破“唯规模论”怪圈
记者 | 胡颖君
新年伊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便迎来重磅大考。
为健全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监管制度体系,强化分类监管,推动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健康发展。1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下称“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得分满分为100分,根据具体评级得分,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级、2级(A、B)、3级(A、B)、4级和5级。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
其中,监管评级为5级的消费金融公司,表明风险程度超出公司控制纠正能力,公司已不能正常经营,应责令提交合并、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救助计划,或依法实施接管;对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的公司,可依法实施市场退出。
一位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监管启动对消费金融公司评级,是继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之后又一次行业性的监管评级举措,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消金公司的规范化经营,对消金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利好。
消费金融机构的评分主要由哪些重要指标决定?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办法对各评级要素的标准权重分配如下:公司治理与内控(28%),资本管理(12%),风险管理(35%),专业服务质量(15%),信息科技管理(10%)
“从通知的合规、风控、服务、资本、科技等五大指标来看,是否拥有较强的自主风控和科技能力应当是评分拉开差距的关键,此外在消费者保护、教育、体验等方面的建设与投入,也应当引起各家公司的足够重视。”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评级无疑是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的一次重要考试。按照办法给予的时间表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评价期间为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监管评级工作原则上应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
“事实上,银行、保险、信托、券商等金融细分行业都有相关的监管评级办法。作为持牌经营的金融行业,消费金融行业需要出台这样的管理办法。”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黄大智表示,通过得分和评级,消费金融机构能够更明了监管导向以及自身不足,有利于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合法合规、更加稳健。与此同时,评级也将成为对消费金融机构业务规范性和风险性的重要评价基础,评级越好越能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消费金融机构的业务而言,监管评级与未来资源获取有极大的相关性,关系到机构在同业业务、市场业务拓展速度及规模、品牌声誉等等。
麻袋财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向界面新闻记者坦言,这些年,消费金融公司一直缺少详细监督管理办法,导致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比较激进,出了事情才被处罚,更多的属于事后监管,处理有点晚。
“此办法属于监管部门内部的评级办法,但是属于事前监管。一旦消费金融公司评级掉入2级,就要被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提醒消金公司合规合法发展,注意风险,不要冒进,争取进入1级。此外,此办法颁布后,相当于给消费金融公司带上了紧箍咒。一旦违法经营,或者经营方式比较激进,内部管理混乱,就有可能被被监管盯上,甚至加以处罚。”王诗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还明确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结果原则上仅供监管机构内部使用,不得对外公布;必要时,监管机构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向有关政府或监管部门通报,但应要求其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将监管评级结果用于广告、宣传、营销等商业目的。
黄大智认为,评级办法从5个方面全面的评价消费金融公司,能改变市场上对消费金融公司“唯规模论、唯营收利润论”等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更好地引导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
不过,亦有受访人士认为评级打分指标仍待细化。“该评级办法虽然明确了四个纬度的评级大框架,但是具体评级及打分标准并没有公布,客观而言,这加大了消费金融公司自律检查的难度。”王诗强表示。
责任编辑:赵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