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561

疫情大考后 中国外交目标将更清晰步伐更坚定

澎湃新闻2021-01-14 10:53:220

原标题:世局2021|疫情大考后,中国外交目标将更清晰步伐更坚定

2020年的中国外交,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和严峻的外部压力,保持了战略自信积极应对,还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将“烂牌”打成“王炸”。中国不仅成功地抗击了新冠疫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恢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经济开放稳步提速,彰显出未来中国整体向上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前景。

内政治理及发展上的突出成绩,为中国外交赢得了外部主动权。国际上,日本首相安倍因病辞职,美国民主党候选人拜登赢得大选,英国陷入脱欧后的迷茫不定,更加上新兴发展中大国因疫情而一蹶不振,客观上改善了中国外交的外部环境,一度略显被动的整体局面也可能变得更加积极。

一、疫情危机中育外交新机

2020年年初,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外交带来了巨大挑战。疫情暴发之初,美西方对中国内政和体制的批判否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疫情逐渐蔓延到全球,中国转而成为美西方国家集体“甩锅”的对象。在美国牵头下,国际上掀起了试图将新冠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并对中国搞“污名化”的做法,除了将疫情归结于中国的政策失误或者体制缺陷,同时还抹黑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其总干事谭德塞,并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抗疫支持渲染为中国借机进行战略扩张并推销意识形态。

中国以开放、透明、科学的姿态和做法,针锋相对地回应了一系列抹黑批评。中国列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详细时间表,特别是第一时间公布病毒基因序列等关键信息并采取严厉的武汉封城的举措,有力地表明是中国首先为全球抗疫拉响了警报。同时,中国坚持以科学和专业的原则来对待新冠肺炎病毒的溯源问题,加大力度支持世卫组织及其总干事谭德塞,批判了将抗疫合作“政治化”的论调。这些澄清与立场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理解。

在中国控制疫情之后,中国积极地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与奉行“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政府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通过组织上百场跨国视频专家会议等形式向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向150多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向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相关机制提供资金援助,向经济困难的国家减免或延缓债务。同时,中国发挥自身制造大国的优势,向各国提供了多达2200多亿只口罩、 22.5亿件防护服、10.2亿份检测试剂盒,给全球抗疫提供了稳定的物资供应。更重要的是,中国最早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让发展中国家也能用得上、用得起疫苗。

患难见真情。新冠疫情给中国外交带来挑战压力的同时,也孕育了新机会。抗疫过程中的互动和表现,凸显出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在中国遭受疫情并被抹黑时,涌现出不少国家同中国共克时艰的感人故事。巴基斯坦、柬埔寨、蒙古国领导人不畏风险,坚决访华予以支持。在美西方抹黑中国时,塞尔维亚等国领导人仗义执言。俄罗斯最先向中国提供抗疫物资,日本捐赠抗疫物资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更是令无数中国人动容。同样,也有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将中国的困难视为其自身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并追随美国搞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政策。在中国内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后,中国秉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理念,给予了中国的真朋友们多方面的抗疫支持,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很多国家的情感。

二、中美危局中开国际新局

新冠疫情加剧中美的战略竞争和对抗。美国全面打压遏制中国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甚至越过一系列底线来试图挑起新“冷战”。中国保持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后发制人”的反制,集中批判美国“反华”旗手国务卿蓬佩奥。在对外战略上,主要从三方面予以应对。

在大国关系上,中国通过继续积极运筹发展同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大国关系来平衡或牵制美国的“反华”举措。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进行过5次通话沟通,远远超过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互动。中俄之间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平战略合作,普京总统甚至暗示“不排除中俄结盟的可能性”,而王毅外长则称中俄关系的发展“没有上限”。

法德在对华外交中坚持战略自主,并且中欧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具有广泛共同利益,这就为中国应对美国战略对抗提供重要缓冲,中欧合作能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中欧关系因而在2020年的疫情中逆势发展,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并且双方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共同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国与英国的关系虽然在2019年年初开局良好,但由于英国坚持反对中国2020年6月通过的《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使得两国关系处于不断下滑的阶段。

在周边外交中,中国通过不同策略应对不同国家的对华政策。美国“印太战略”下的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机制,在2020年进一步朝着亚洲小北约的方向发展。对其中最积极“冲锋陷阵”的澳大利亚,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予以惩罚;对逐渐靠拢并签约成为美国准盟友的印度,中国在两国边界争议问题上坚持不让步。而对于明确表示没有建立“亚洲版北约”想法的日本,中国则采取的是更加缓和合作的政策。

东盟10国是中国应对国际挑战可以凭借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称,东盟国家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坚持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构建开放包容的地区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此,能够平衡和牵制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机制对本地区安全架构的破坏。

在对外经济战略上,中国除了通过国内采取更大程度的开放举措外,还在努力构筑和重塑可以作为战略依托的经济腹地。新冠疫情加剧了去全球化趋势,诱使部分国家试图追随美国搞“经济脱钩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更进一步地感受到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迫切需要。

2019年以来,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新冠疫情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速远超其他地区,凸显出东盟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抓住特朗普大肆退群的有利时机,顺利地实现了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并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目标。(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立了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两份协议的如期签署,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给世界注入了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动力和活力。中国还做出正式承诺,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加快中日韩自贸谈判,以继续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

除此之外,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在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问题上,中国都继续积极参与并寻求稳定局势和解决之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明确承诺要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郑重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

总而言之,2020年的中国外交,一方面在战胜新冠疫情导致的压力后,化危为机,积极地推动国际抗疫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通过运筹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推动达成同东盟和欧盟的经贸投资协议,以应对来自美国的打压。

展望2021年,虽然中国外交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英国邀请印度、韩国和澳大利亚参加七国集团(G7)峰会并可能组群为民主十国(D10),加上美国拜登政府可能实质性地推进与中国的战略竞争,美日印澳的“印太战略”仍在不断推进,中印边境对峙可能进一步升级等等。然而,在经历过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大考后,有理由期待中国外交的目标将更加清晰,步伐将更加坚定。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林民旺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