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买个菜就“被贷款” 美团授信付款流程合理吗?
1.5元买个菜就“被贷款”了?这是不少消费者近期所遇到的困扰。
近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网友“做减法的葱姑娘”表示,前几天收到一条短信,提示有贷款记录,并附上了链接。“我第一时间想到被骗,赶紧打客服电话,客服也没法现场回答,让我按照链接上传短信截屏,他们查清后给我电话。原来是被贷款了。”
该网友称,去年7月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团外卖和美团买菜分别给自己开通了金融服务,贷款100多元,额度为每月300元。其间,她表示自己没有申请,没有实名认证,也没有绑定银行卡,但依然顺利开通此项类似贷款的服务。
“做减法的葱姑娘”所“开通”的,是一款叫做“美团月付”的服务。在美团系App的支付页面,美团月付与微信支付、Apple Pay等共同列为支付方式之一。
不过,据美团月付授信付款合同,“美团月付”实际上是一种授信付款服务:用户可用本服务所获得的贷款资金用于购买指定的商品或服务。
合同显示,“美团月付”是由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美团小贷合作的金融机构为美团注册用户提供的授信付款服务。
{image=1}
因此,开通并使用“美团月付”,成为了用户“被贷款”的由来。
这一遭遇不只是发生在“做减法的葱姑娘”的身上。澎湃新闻记者在微博上看到,在微博#网上买菜莫名被开通美团月付#的话题下,不少网友都有类似经历。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用户们的质疑有几点,一是美团如何“偷偷”让用户用了美团月付。
一名网友表示,自己在使用美团外卖时,过去一直默认的是微信支付,结果突然变成首选项默认使用美团月付。
{image=2}
另一名网友写道:晚上买个餐饮券108也是被偷偷开通,短信提示我美团月付扣款108我才知道开通了,页面根本没显示开通美团月付,我询问客服,客服说是极速支付默认的就是美团月付。二是美团在引导用户使用“美团月付”时,是否做到明确告知用户,这是一款涉及“贷款”的金融服务。
{image=3}
尽管在第一次使用美团月付时,页面会提示用户勾选《美团月付授信付款合同》,但可见的是,在微博上有不少网友反映,是收到逾期的短信、电话提醒时,才知道自己使用了美团月付。这究竟是用户不够走心?还是平台需要更明晰的提醒?
公开资料显示,美团月付在2020年5月29正式上线。据美团月付微博,美团将该产品定义为“信用支付产品”,最长38天免息期,用得多省得多。满18周岁、实名认证就有机会开通。
美团客服称,月付的开通、正常使用不会查询或影响用户个人征信。美团月付逾期后,会有短信和智能语音电话进行对应的催收提醒。
{image=4}
美团客服介绍,美团月付在每月1日会出上个自然月的账单,每月8日为还款日。采用“本月买、下月付”的模式,美团月付也因此被称之为美团版本的“花呗”。
有花呗的案例在前,多个互联网巨头纷纷效仿推出自有的支付产品,将“先买后付”的场景迅速扩张:买菜、打车、骑共享单车、点外卖……京东有京东白条,美团有美团月付,滴滴有滴滴月付,携程有拿去花,腾讯也曾试水信用支付产品“分付”。
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在当日撰文称,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责任编辑:张亚楠
B站董事长陈睿:中国每两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B站用户
每经记者温梦华时隔三年,3月29日,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在香港二次上市,股票代码为9626。{image=1}图片来源:毎经记者温梦华摄B站以每股808港元的发行价,共计发行2500万股公司Z类普通股,募集资金净额约198.7亿港元(行使超额配股权前)。0001“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登上热搜 网友:维权过程太难了
在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维权日,#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登上微博热搜。“先签收后验货”“禁止自带酒水”“特价、促销商品概不退换”…这些其实都是霸王条款。{image=1}在该话题下,网友纷纷表示了曾遭遇霸王条款的经历,定金不退、健身房不退卡、托管坑钱等等。{image=2}然而,也有网友表示,很多霸王条款都知道,但是“维权过程太难了”。{image=3}0000叮咚买菜加速:三季度营收翻倍,亏损扩大至20亿元
观察者网讯(文/卢思叶编辑/庄怡)11月15日晚间,叮咚买菜(NYSE:DDL)发布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叮咚买菜该季度营收61.8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11%;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为20.11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8.27亿元,同比扩大143%。阿里“补课”价值观:有求职者称接了阿里offer,都不敢去了
记者|佘晓晨陆柯言编辑|文姝琪8月14日晚间,济南公安发布的一则通报打破了周末的平静:王某文(曾任阿里巴巴淘鲜达华北区商家运营组长)、张某(曾为济南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员工)涉嫌强制猥亵罪,已被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没有证据证明有强奸犯罪事实发生。伴随这一纸通告,发酵近一周的“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件似乎尘埃落定。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