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影响几何?明明债券: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
原标题:就地过年,影响几何?
来源:明晰笔谈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短期来看,就地过年政策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对工业以及建筑业而言影响有限。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有望延续景气,但其余城市的服务业或将收到一定波及,居民出行以及旅行消费也可能会有明显回落。从中期的视角来看,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
不一样的春运。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央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考虑到春节期间居民走亲访友较为频繁,购物消费需求旺盛,往往会推升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因此,“就地过年”政策之下春节经济能否延续火热成为市场的关注重点。
短期视角:“春节经济”成色如何?考虑到当前政策对农村地区的人员流动管控力度更强,农民工或将面临一定的“返乡难”问题,这可能会对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对于工业与建筑业而言,就地过年料将加大工业与建筑业的劳动力供应量,但考虑到当下的气候、疫情、员工假期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景气度有望延续,但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波及并对冲上述影响。
如何测算对消费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以及旅游的消费支出上。据我们测算,简单假设下就地过年政策或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1500亿元。
中期视角:就地过年对节后复工有何影响?尽管就地过年政策对春节期间企业生产经营的带动效果较弱,但考虑到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中性预期下,我们预计其或将导致2月工业生产上升约6%。分地区看,就地过年政策对于一线城市的复工而言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
结论: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央及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短期来看,考虑到政策对返乡人员的限制较为严格,就地过年政策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活动均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对于工业以及建筑业而言,尽管就地过年将加大劳动供给量,但综合考虑气候、疫情、员工休假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有望延续景气,但其余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一定波及;同时,由于就地过年政策降低了人员流动,居民出行以及旅游消费或将有明显回落。从中期的视角来看,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此外,就地过年也可能推升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线上影院、无人购物等新业态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正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鼓励群众就地过年。此后,部分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倡导群众留在务工地过年。接下来,本文将对就地过年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就地过年,影响几何?
不一样的春运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部分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旨在减少人员跨境流动,降低新冠疫情传播概率。
短期视角:“春节经济”成色如何?
经验上,春节期间居民走亲访友较为频繁,购物消费需求旺盛,往往会推升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因此,“就地过年”政策之下春节经济能否延续火热成为市场的关注重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宜高估就地过年对春节经济的影响。一方面,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言人表示,就地过年的政策是分级分类的,各地方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不允许“一刀切”,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这说明当前宏观政策更多是鼓励而非强制,而当前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中,除北京市以及上海市的部分地区之外,其余地区多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而上述城市的人员流动较广东、江苏、四川等人口流动大省相比要少一些;另一方面,从近期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来看,针对返乡人员(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的员工)的限制要更多,如个别地区要求实行居家隔离等,而针对低风险地区的返城人员则并未有过多限制,因此不宜高估就地过年对春节经济的影响。
考虑到当前农村地区的人员流动管控力度更强,农民工或将面临一定的“返乡难”问题,这可能会对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经验上,春节是农民工返乡的集中窗口期,限制农民工返乡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表现,限制农村地区的人员聚集也可能导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服务型行业受到一定影响。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春节时点晚于立春,而立春通常意味着春耕的开始,如果农民工返乡后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务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其所在乡村的农业产值,基于此,农民工“返乡难”问题也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拖累。
对于工业与建筑业而言,就地过年料将加大工业与建筑业的劳动力供应量,但考虑到当下的气候、疫情、员工假期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从农民工的行业分布来看,建筑业与制造业是农民工的两大就业行业,“就地过年”以及“限制返乡”政策料将导致上述行业的部分员工滞留在工作地,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春节期间的劳动力供应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受气候因素影响,春节是年内的生产淡季,即便劳动力供应水平有所提高,但受设备产能、施工条件、员工假期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上升所带来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因此对春节期间的生产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同时考虑到当前国内部分城市疫情整体呈点状蔓延态势,以及国内能源供应仍然偏紧,疫情和能源也可能成为制约春节期间生产走强的关键因素。
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景气度有望延续,但非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波及并对冲上述影响。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也是居民就业的重点行业,一般情况下,由于春节期间员工集中返乡,中心城市往往会面临“家政”、“年夜饭”等服务类需求激增的同时而“月嫂”、饭店供应明显收紧的局面。“就地过年”政策的推出将导致上述情形有所转变,由于有更多的人员滞留在工作地,中心城市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有望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但非中心城市(如三四线城市以及乡村地区)的服务业料将受到明显冲击。上述两条线索对服务业的影响一正一负,若假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则二者对服务业以及消费的影响有望实现对冲。
如何测算对消费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以及旅游的消费支出上,据我们测算,就地过年政策或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1500亿元。具体而言,根据国铁集团的财富公报,2019年国铁集团实现运输收入8168亿元,假设其中50%由客运贡献,则客票收入约为4000亿左右,全年发送旅客人次35.8亿人次,平均客票收入为110元/人次。再考虑到1月28日国家铁路集团表示,预计2021年春运铁路客流人数约为2.96亿人次,较2019年的4.1亿人次下降约1.1亿人次,料将减少居民出行消费12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春节旅游收入共计5139亿元,考虑到当前人员流动防控整体趋严,假定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出行支出等比例减少,则中性预期之下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将下降1430亿元左右。结合来看,就地过年政策料将导致居民春节出行和旅游消费下降1550亿元,约占2019年1-2月社零累计消费金额的2.35%。
中期视角:就地过年对节后复工有何影响?
尽管就地过年政策对春节期间企业生产经营的带动效果较弱,但考虑到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中性预期下,我们预计其或将导致2月工业生产上升约6%。具体而言,按以往的经验,尽管春节官方假期只有7天,但部分员工会选择提前休假、延后返工等方式以拉长休假周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恢复偏慢。从电厂耗煤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发现2019年春节假期由2月4日开始,并于2月10日结束,但电厂耗煤量却要等到2月23日才恢复至常态化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节后复工时间差对工业生产的扰动。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有效的提升节后复工的效率,我们认为2月的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加速可能,根据我们估算,若假定节后首日即可完全复工,或将带动2月工业生产提升6%左右。
分地区看,就地过年政策对于一线城市的复工而言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回顾2020年的工业生产走势,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遭受到了明显冲击,但不同地区的表现并非一致,事实上,由于通常而言一线城市在春节前体现为人口净流出,节后体现为人口净流入,但受疫情影响,人口回流工作明显受阻,这制约了一线城市经济复苏的速度;与之对比,三四线城市在春节前夕人口流入,但受疫情影响,此类城市人口流出受阻,部分外地工作居民也采取了就地工作的方式,这导致了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复苏斜率更高,比如,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2020年3月份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的工业增加值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今年的情况与去年正好相反,今年一线城市的复工进展料将较去年更为顺畅,今年1季度一线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有望高于三四线城市。
结论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为加强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共及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政策。短期来看,考虑到政策对返乡人员的限制较为严格,就地过年政策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农业活动均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对于工业以及建筑业而言,尽管就地过年将加大劳动供给量,但综合考虑气候、疫情、员工休假安排等因素,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的提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对于服务业而言,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有望延续景气,但其余城市的服务业或将受到一定波及;同时,由于就地过年政策降低了人员流动,居民出行以及旅行消费或将有明显回落。从中期的视角来看,考虑到就地过年可以减少人员返工成本,推进复工效率,或将对节后复工产生正向作用。此外,就地过年也可能推升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线上影院、无人购物等新业态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市场回顾
利率债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1年1月28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大体上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4.47bps、-1.35bps、36.39bp、17.39bps和19.22bps至3.05%、3.08%、3.64%、3.29%和3.40%。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下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10.77bps、5.00bps、3.88bp、3.25bp至2.70%、2.89%、3.03%、3.20%。上证综指下跌1.91%至3505.18,深证成指下跌3.25%至14913.21,创业板指下跌3.63%至3161.86。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1年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并有2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1500亿元。
流动性动态监测
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11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3289.74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7788.46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19412.53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可转债
可转债市场回顾
1月28日转债市场,中证转债指数收于367.58点,日下跌1.62%,等权可转债指数收于1,404.88点,日下跌1.34%,可转债预案指数收于1,168.95点,日下跌1.92%;平均平价为102.84元,日下跌2.27%,平均转债价格为128.25元,日下跌2.20%。340支上市交易可转债(辉丰转债除外),除洪城转债停盘,森特转债和开润转债横盘外,66支上涨,271支下跌。其中蓝晓转债(24.89%)、今飞转债(8.53%)和天铁转债(4.58%)领涨,明阳转债(-12.15%)、英科转债(-12.02%)和歌尔转2(-11.08%)领跌。334支可转债正股(*ST辉丰除外),除洪城水业停盘,大秦铁路、万顺新材、汉得信息、飞鹿股份、百达精工和湖北广电横盘外,73支上涨,254支下跌。其中嘉泽新能(10.07%)、今飞凯达(10.06%)和小康股份(10.00%)领涨,英科医疗(-10.83%)、明阳智能(-10.01%)和歌尔股份(-10.00%)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近期市场持续地处于高波动的状态,但是波动中却持续地创出新高。波动背后也出现了一定的行业轮动,市场在主线之间显出了一丝的犹豫。映射到转债市场同样明显,导致持仓体验不佳。
虽然市场在方向上有所纠结,我们需要再次明确的是在当前的市场传统主线仍在趋势之中,在结构中做出一定的平衡即可。转债市场此类标的的价格普遍高企,结合分化和提前赎回做出一定的配置迁移即可。
当前市场的核心驱动力短期有所变化,当前上市企业盈利预期的修复已经较为统一,且有可能在疫情反复下受到一定冲击。市场逻辑暂时向资金驱动转移。考虑到市场估值差异较大,高弹性低估值的成长板块具有估值修复的可能。
传统的主线仍旧聚焦在顺周期方向,顺周期的行情已经步入下半场,单纯的价格上行逻辑并不足够,向量价齐升逻辑的个券聚焦,重申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是有色、能化、农产品,其余部分行业的标的暂时并不做出推荐。
绝对收益策略的角度仍旧是布局期,当下还未到这一策略的铺开阶段,但是存在估值修复的可能,是当前策略均衡的方向。虽然有诸多逻辑来“抄底”,但正股视角和债性配置视角为当前值得关注的选择。单纯的低价并非参与的原因。我们重点关注TMT、高端制造业方向下的成长标的。
基于上述策略的方向,我们持续的调整周报关注标的结构,同时调出公告提前赎回的标的。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赣锋转2、韦尔(弘信)转债、恒逸转债、利尔转债、火炬转债、隆20转债、太阳转债、聚飞转债、长海转债、恩捷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紫银转债、紫金转债、精测转债、中矿(盛屯)转债、金能转债、洪城转债、财通转债、新凤转债、星宇(双环)转债、欧派转债。
风险因素
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增速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1年1月29日发布《债市启明系列20210129—就地过年,影响几何?》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蒋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