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奔的“智慧校园”:监控学生的生意 会持续吗?
原标题:狂奔的“智慧校园”:监控学生的生意,会持续吗?
来源:金角财经
文 | 金角财经 周大锤
早上五点半,你从床上醒来,穿好衣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的摄像头。
一连十几个小时,都在摄像头前度过,对着摄像头读书,对着摄像头做操,对着摄像头做作业,再对着摄像头看新闻。
老师随时会抽查,把你不小心走神的画面截取下来,分享给同学、家长。
到晚上九点半,你关掉手机,从摄像头前逃离,这样的日子会在明天重演,持续整个寒假。
等假期结束,你终于可以不再自己打开摄像头——学校的教室、走道、宿舍,甚至厕所里,到处都有摄像头全年无休地运转着。
欢迎来到智慧校园。
监控孩子的大生意
谁都知道,这是一门效益巨大的生意。
根据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要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出教育信息化经费。
2019年,国内的教育经费投入就已经超过5万亿,8%就是4000亿,换句话说,智慧校园是个千亿级别的巨大市场。
巨大的投入背后,是巨大的需求。
中国有近2700万双职工家庭,对于这些家庭而言,教育孩子所需要的时间、人力成本是巨大的负荷,而可以为家长提供“在场”和参与教育机会的智慧校园系统,被看作解决这个困境的关键。
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基本实现了校园信息化,这股浪潮正在冲往三四线城市,而智慧校园,则是校园信息化的升级版。
在华东、华北、中部地区,已经开始进行整体化的智慧校园建设,但放眼全国,智慧校园的覆盖范围依然有限,换言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建设规模还会持续扩大。
2017年,水滴直播平台上涌现出大批校园监控的直播间,从幼儿园孩子们在教室午睡,到中学的课堂,甚至学校的食堂、操场、宿舍,学生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到摄像头下。
在直播间里,有人提醒老师多关注一下自家孩子,有人询问两个名字相似的学生是什么关系,有人指出画面左下角的孩子在玩手机。
在部分家长看来,直播可以让他们“看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监督老师的言行,避免孩子遭到伤害,但这种简单的公开直播方式,同样蕴含着危险。
由于直播间对所有人开放,不止学生家长可以看,所有点进页面的人都能看,并通过直播,掌握孩子们的就读学校、年级、班级、长相、姓名等个人信息。
面对潜在的风险,有家长担忧“孩子的一举一动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
从法律角度来说,学校和网络平台通过直播的形式,让学生的个人信息毫无保护地对社会公开,已经涉嫌侵犯隐私权。但在实际生活里,几乎没有家长会在和校方沟通时发表反对的声音。
有的家长不仅支持校园直播,还在自己的家里装起了摄像头。楚天都市报曾经做过一个抽样调查,422个家庭中就有33个家庭表示,为了监督孩子做作业,他们会在家里专门安装摄像头。
2020年底,南京14岁少年小宇报了警,希望警方可以帮忙拆除家里的摄像头——由于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他的家长只能通过监控的方式执行家长的职责。
小宇的父亲赶回家后,当着警察的面质问儿子,“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脑机接口和智能校服
监控并不是智慧校园唯一的形式。
2019年,国内智慧校园行业产值有584.46亿元。其中,智慧校园硬件规模为402.25亿元,占智慧校园市场规模的71.33%。
这是片广阔的市场,涉及手写板、投影仪、计算机、答题器等产品方向,教师及其他教职工人员等应用对象,但无论百度、旷视、商汤这些企业,还是校方,都更倾向于把目光聚焦在如何监控学生身上。
金华市孝顺镇中心小学,上演了魔幻一幕。教室里稚嫩的孩子们带着头箍,头箍上一盏小灯变换着颜色,红色是专注,蓝色是走神。
这个头箍采用脑机接口技术,通过采集大脑中的生物体征信号,把生物体信号和人类的意识进行连接和解读,从而通过外界设备来读取大脑,从此进行专注力评分。
“注意力分数”,就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直接量化,这个分数就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以每10分钟一次的频率被发到老师电脑和家长微信群里,以供他们掌控孩子的上课状态“好不好”。
这只是“智慧化”课堂管理的形式之一。
就在小学生们戴上头箍的同时,杭州的中学生们,正在被人工智能分析,成为大数据不断学习的资料来源。
杭州第十一中学,引入了“智慧行为课堂管理系统”,通过安装在教室里的组合摄像头,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阅读、书写、听讲、起立、举手和趴桌子6种行为,以及害怕、高兴、反感、难过、惊讶、愤怒和中性等数种表情。
这些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数据会汇总进入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课堂实时考勤、行为记录等数据,以此来考评课堂效果。
无论头箍,还是面部表情识别,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把学习效率和专注程度简单挂钩,通过“优化”掉与学习无关的动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根据使用这些系统的学校反馈,引入系统后,学生的专注程度和课堂纪律确实有所提高,但形式上的专注,未必就可以转化为有效学习。
更严肃的问题是,长期面对监控,孩子们可能不得不进行“自我表演”,进而引发心理和精神问题。
不断迭代的智慧校园设备,塑造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广场,在这个广场里,孩子们近乎赤裸。
2019年,广州广雅中学计划拿出480万,给学生们都带上手环,手环的功能包括监测学生出入校行为,记录考勤、定位学生在校内外的位置,并在地图中显示,提供学生查询和定位。
在校内,这个手环可以统计学生课堂上活跃程度、举手次数,并且记录校内消费情况,由家长进行远程干预。而校外,学生的步行和睡眠数据会被离线缓存,在学生进入校园后自动上传。
所有这些学生的行为甚至生理指标,都会受到老师、家长和管理人员的实时监控。
贵州省仁怀市第十一中学,则采购了更高级的智能校服,除上述那些手环可以实现的功能,还能做到校服、指纹、指静脉,人脸识别和摄像头协同配合,多维度捆绑确定学生身份,并且通过极高的灵敏度,实现对学生状态的准确管理。
按厂家的宣传,只要穿上这套校服,学生打个瞌睡都会触发警报。
学生们真的只是个机器吗?
没有人怀疑这个市场,以及它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但把学生们当做一个个需要监视与控制的人,引来学生以及舆论的抵触,也是必然的。
这甚至是决定着监控式“智慧校园“这门生意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铺满大江南北的关键因素。
1月28日,一份河南鹤壁高中“违纪情况通报”在社交平台流传并引发巨大争议。该通报公布的是学校高三年级学生1月18日-1月24日的违纪情况,内容这样写到:3班XXX上课睡觉、4班XXX在抹护手霜、5班XXX考试睡觉、7班XXX向别人传爆米花……
更为荒诞的是,“头发像窗帘一样挡住脸,手也不动,好像睡着了”、“在纸条上罗列明星”、“坐姿不端”、“腿上盖棉袄”、“哈欠不断”、“认真抠手”、“上课5分钟还没有进入状态”、“闭目养神,未听课动笔”……这些内容也被列入违纪行列。
这份通报引发人们对于学生在校被监控这个话题的热烈讨论。
预设学生是一个个会犯事的犯错的人,然后360度无死角加以监控。这些被预设为坏孩子的学生,并没有从学校和家长处,获得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不过,“尊重”在很多家长眼里似乎并不值钱。
除此以外,这些长期收集学生个人数据的设备,一旦出现安全风险,会造成严重的后续问题。
2016年,科大讯飞员工张丽因为倒卖学生信息被捕。她曾任安徽全省学籍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利用工作便利,通过网络搜索到芜湖市学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并开始向对方倒卖安徽全省学籍管理系统里的学生信息。
被卖出的数万条在校生信息,来自芜湖、马鞍山、六安市、繁昌县等多地中小学,涵盖学生姓名、所在学校、班级、父母姓名、职业、联系方式等内容,而售价,仅仅0.1元每条。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信息泄露后不断转手,从芜湖市学志教育咨询公司流入其他教培机构。
这只是暗流涌动的隐私风险中,最不那么危险的一种。
洛阳理工附中,摄像头光明正大装进女生宿舍的走廊里,这些摄像头的事实画面,校方说是由专人负责,需要报备才能查看,而一位男性班主任则告诉他的学生们,自己每晚都能用手机查看。
在家长群里,对于监控装进宿舍走道的做法,家长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我只知道,老师一定是为了我的孩子好”。
北京的清华附中台路校区,以及徐州的贾汪区陶圣中学,则干脆把监控摄像头装到了男厕所,两所学校给出的理由,都是为了防止学生吸烟,也都承诺摄像头只会对部分教职人员开放权限,且并不会拍到隐私区域,但学生们依旧感到恐慌。
害怕被拍到的学生们,只能跑到厕所最里面方便,坑位有限,课间总是排着长队,无奈之下,有的孩子干脆不上厕所了。
“一进厕所就被拍了下来,不仅心里觉得怪怪的,万一隐私被泄露,谁能受得了。”
不过,种种质疑和担心,并不会撼动这个需求巨大的产业。
2700万个双职工家庭,意味着父母能够倾注在孩子教育上的时间有限。即使按照955来计算,亲子之间的相处时间也只有下班后到入睡前的四五个小时,实际情况是,国内超时工作率高达42.2%,家长们连这四五个小时的时间都未必能够保证。
时间成本,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难关。一份《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显示,近三成的家庭每周有接近2-4小时都消耗在接送子女的路上,出于时间成本考虑,六成以上的家长倾向于使用“在线教育“等辅助手段。
经济成本是另一重困难。
许多家庭面临的是一道单选题,抽出时间陪孩子,收入就要受到影响,而维持收入,则陪伴孩子的时间必然不多。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那一年,国内父母陪伴孩子的平均时长只有3.2个小时。
通过各种手段监控孩子在校情况,从而满足家长参与感,并且一定程度上实现“提高学习效率”、“保障学生安全”等作用的智慧校园硬件设施,正是这部分需求塑造出的产业。
结构性困境和传统管教思维,为这个行业提供了基础,而那些匪夷所思的技术手段,以及涉嫌侵犯学生隐私的行为,不过是巨大的需求催化下的选择。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薛永玮
中兴最新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位列全球前三
【中兴最新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位列全球前三】中兴通讯消息,2月,国际知名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发布《5G专利竞赛的领跑者》报告,报告显示中兴通讯向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披露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族位居全球第三。报告指出,在下一次工业革命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融合,通信技术将越来越多地集成到传统行业产品中。例如智能工厂、智能家居、智能抄表、智慧医疗设备等都将依赖5G通信技术。0000差在哪儿?中国人参产量第一 价格只有韩国高丽参的1/10
来源:正解局{image=1}◆高丽参的市场价是人参价格和西洋参价格的10倍左右。正解局出品疫情期间,为了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侵袭,韩国民众掀起了一股“进补人参热”。人参,号称“百草之王”,在东西方都是广受欢迎的进补佳品。同为人参,中国人参的产量世界第一,价格却只有韩国高丽参的十分之一。中国人参比韩国高丽参差在哪里?019倍价格差0002金控新规“添火”整改 金融机构并购重组将加速
证券时报记者张婷婷闫晶滢日前,国务院和央行发布金控公司准入决定和试行管理办法,明确金控公司的定义和资质条件等,连日来受到金融行业热议。虽然更具体的操作规则还有待出台,但多家“金融控股”公司已逐条对照新规力求整改。从硬性指标来看,大多企业名称中含“金融控股”、“金控”、“金融集团”的公司需要更名。同时,实缴注册资本额低于50亿元、且低于所控股金融机构注册资本总和50%的平台面临整改。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今年已披露49起骗保案,如何守住老百姓的“救命钱”?
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作者丨季媛媛近日,山东单县“全村脑中风”骗保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其实,近年来涉及医保骗保的事件已是屡见不鲜,此类案件更是密集被曝光。上个月,国家医保局就公布了2021年第五期典型案件,共曝光涉及医院骗保及通过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串换诊疗项目、过度治疗、假住院等方式违规结算医保基金行为的10个案例。0001老“千”妈薅“鹅毛”蹊跷 复旦教授:骗子掌握核心信息像知情人
1624万广告费和“萝卜章”的魔幻剧情正在上演,警方通报有三人冒充老干妈员工薅了腾讯(也被称为鹅厂)的“鹅毛”,那么究竟是“逗鹅冤”还是老“千”妈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表示,此事有些蹊跷。以他跟腾讯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腾讯在签协议之前,需要他们提供营业执照、信用证代码、纳税账号、银行账户、营业执照复印件等非常齐全的材料,此外,腾讯跟广告主协商如何把产品植入也很长时间的谈判。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