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行情”有没有?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这些数据一定要看
投资研报
【白酒投资日报】这家酒企总部地下水告急,需要担心吗?大型电商称,年货节酒类等订单增长1-2倍!今年来,白酒板块股价分化明显,古井贡酒今年来跌9%,年份原浆动销如何?
【新能源汽车投资日报】工信部文件透露什么信号?宁德时代、比亚迪大手笔!这家造车新势力,交付量下滑!磷酸铁锂需求超预期,供应紧张延续至2022年>>
【硬核研报】抖音VS快手,谁是大王,谁是小王?春晚独家合作分12亿红包+上市火爆超购逾1218倍,双催化下,哪些A股公司将收获新一轮红利?
【硬核研报】一家“小”公司竟有多个“世界第一”!机构指出这家被严重低估的电池王者业绩拐点已至,新业务市占率已超三分之一?
原标题:“红包行情”有没有?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这个老话题,这些数据一定要看
每经记者 杨建 每经编辑 谢欣
近期,A股市场受外围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调整,春节的7天小长假也即将到来,年前行情会如何演绎?该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这再度成为市场的焦点话题。据调查数据显示,基于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和前期部分板块涨幅太大等原因,71%的私募表示更倾向A股将在节前延续宽幅震荡格局,而89%的私募倾向于持股过节。主流观点认为,目前市场处于货币温和收紧而经济持续复苏的状态,而市场下跌带来买入机会,所以可以考虑持股过节。
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
今日A股市场震荡回落,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技术面来看,三大股指的MACD指标当前还处于死叉后运行状态,反弹缩量,上冲乏力,属于弱势反弹,符合“急跌缓涨”形态。指数虽然遇阻回落,但大概率仍处于缓涨弱反弹过程中。近期科技股大跌,银行、农林牧渔较为强势,考虑到春节长假因素,市场防御特征明显。
而春节7天小长假也即将到来,年前行情会如何演绎?据私募排排网调查结果显示,基于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和前期部分板块涨幅太大等原因,71%的私募表示更倾向于A股市场将在节前延续宽幅震荡格局。有19%的私募认为市场已经迎来短期高点,节前趋势或将向下。少部分的私募乐观,认为节前市场趋势向上。
而对于持币过节还是持股过节这个一年一度的老话题,私募排排网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私募更倾向于持股过节,认为当前市场不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大部分私募认为,目前市场处于货币温和收紧而经济持续复苏的状态,近期公开市场操作的扰动所导致的下跌带来良好的买入机会,可以持股过节。
从私募的仓位来看,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月22日,股票私募整体仓位指数为80.37%,创出了2008年以来的新高。其中70.99%的头部私募仓位超过八成。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头部私募整体仓位指数为85.28%,环比大幅增加了5.23个百分点。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私募整体仓位指数为77.42%,环比增加了1.18个百分点。而对2月份,有67.11%的私募基金经理选择维持现有仓位不变,22.82%的私募基金经理打算增仓或大幅增仓,剩余10.07%的私募基金经理计划减仓或大幅减仓。
A股下跌就是上车机会
近期科技股大跌,银行、农林牧渔板块较为强势,考虑到春节长假因素,市场防御特征明显。那么节后的A股市场将是怎样的一个走势呢?私募机构怎样认为呢?
以太投资总经理李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两天央行为了保持过节流通性,又维持了公开市场操作的量。短期的货币收紧所引发的担忧情绪已经释放一半,我们开始逐步提高仓位。未来几个交易日,我们还会继续提高仓位到60%左右。然后做一些适当的保护就持股过年了。市场的震荡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变,但是我们并不认为指数已经到头,在节后市场再次调整后,我们相信还会有很好的重仓机会。”
“理论上的节后新高行情是比较复杂的,不会是那种一蹴而就的上涨,所以如果节后有了下跌,那反而是上车机会,不应过分悲观。从中期来看,由于今年是债务兑付高峰期,频繁的业绩‘暴雷’或将出现,那个时候,及时减仓防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债务逐渐到期和货币再次收紧,今年的‘黑天鹅’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在别人眼里可能是‘黑天鹅’,在我们眼里,那更像‘灰犀牛’。总之行情还在持续,只是操作难度很大,我们认为,持股过年依然是好的选择。”李然这样表示。
沃隆创鑫投资基金经理黄界峰认为,近日指数出现一定调整,主要是市场对流动性担忧叠加外盘大跌引发的“抱团”权重股松动所致,不过指数仍处于震荡上升趋势中,无需过度悲观。纵观国内经济恢复及疫情防控成果,已为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夯实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其中部分优质个股估值再度回到合理区间,又具备了长期配置的价值,可选择持优质个股过节,后续有望随着市场回暖继续走高。
方信财富投资基金经理郝心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市场气氛偏乐观,指数上涨趋势良好,历史上春节之后上涨的概率比较大也是因为年初的流动性条件配合,作为激进的投资者可以持股过节博取年后的流动性冲动,稳健投资者可以保留一定仓位的现金,应对假期不利消息的风险。
责任编辑: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