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0865

就地过年后,三四线楼市危险了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2-10 19:40:100

就地过年后,三四线楼市危险了

作者:江文

年关将至,均价飙到9万多的深圳二手房被摁住了。

2月8日,深圳住建局一则“关于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直接给全市3595个小区的二手房设立了“成交参考价”。

图|来源:深圳住建局官网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个参考价堪称在市场价的基础上打了7折。一些价格飞涨的楼盘,价格直接砍半。

整治深圳楼市,一直是门大学问,也是这座特区凡尔赛般的甜蜜烦恼。

要知道,老家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大都涨不动了。

如果说去年年初疫情肆虐导致三四线楼市成交量大幅下滑,今年提倡就地过年的新形势,更是让三四线楼市雪上加霜。

一个极速分化的时代正朝我们走来。

返乡置业凉凉

从购房需求人群结构来看,三四线城市的购房人群主要分为四类:本地的换房改善人群、低能级城市人群、棚改需求人群以及返乡置业人群。

其中,返乡置业占据大头。

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19-2020年返乡置业调查报告》显示,到大城市工作的人群,有68.6%倾向于选择回乡置业(包含家乡城市及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

湖南某三线城市的销售顾问告诉盐财经记者,春节返乡置业基本可以占全年新房销售额近四成,堪称销售半边天。

但是今年形势不同以往,春节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机场车站比以往冷清不少。

交通运输部披露,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在17亿人次左右,日均差不多4000万人次。

这个数值虽然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但也处于自1997年以来,历史最低水平。

在各地呼吁就地过年的政策下,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发放现金补贴抚慰留守员工,不少商家宣布春节不歇业、快递外卖照常送,以满足人们购物、娱乐、居家需求。

以至于像深圳这样每到春节就变空城的情况,起码在今年不复存在了。

而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消费大幅遇冷不说,指望着春节档赚得盆满钵满的销售中介也难迎来开门红了。

事实上,楼市遇冷已经成为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常态,其房价早就“跌跌不休”。

1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12月房价数据显示,包括牡丹江、南充、北海、泸州、湛江等在内的14个三四线城市,其二手房价格跌回到了一年前。

牡丹江的房价跌幅最大,达10%,相比5年前亦下跌了1.6%,成为70个城市中唯一一个房价跌回5年前的城市。

图|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同时,遵义、南充、韶关、泸州、常德等5个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城市,全年新房价格环比下跌时长也超过了6个月。

不难发现,这些大都为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主要靠棚改红利支撑。如今这一棚改热潮接近尾声,旧改成为新主角,形势变了。

叠加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甚至局部收紧,改善型换房需求明显放缓,三四线城市的去化压力倍增。贝壳找房数据显示,2020年三、四线城市楼市恢复速度缓慢,整年成交量下降7.7%。

与此同时,近几年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还面临着一场大洗牌。随着本地开发商、中小型开发商的退出、消亡、被兼并,全国性大型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的占比几乎达到了60%-70%。

而这些头部开发商又格外看重房子去化速度,严重依赖渠道资源。每到现金流紧张之时,又容易在建房成本上缩减开支。

因此,对近两年的购买者而言,一个普遍体会是“房子越建越差”。每到收房阶段,少不了一些纠纷和风险,轻则等待几年,货不对板、损失押金,重则首付款血本无归、买到烂尾楼。

种种这些,成为三四线楼市遇冷下的一大注解。

人口红利不再

判断一个城市楼市前景如何,要素诸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的流动性。地随人走的新格局下,更多的流动人口,意味着更好的产业、医疗和教育资源。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我国这几年生育率在逐年走低。

前阵子,长期关注中国人口问题的学者、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公开发声:

中国已经掉入低生育率陷阱,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住房成本和教育成本过于高昂,导致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

有媒体走访上海多家医院,许多医院表示2020年生孩子的数量较去年降低了10%-20%。

广州也是如出一辙。

根据广州日报报道,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17年全市新生儿达到历史峰值29.08万,但2020年迅速回落至19.55万,较2017年峰值下降近10万人,达到近10年来最低的水平,生育率进一步降低了。

图|广州市2012-2019年活产儿数

就连其他的城市,也没有数据表明今年会迎来2020年初网友所预测的“疫情婴儿潮”。譬如,合肥去年全年出生7.9万,下降23%;台州出生3.5万,下降32.6%;温州出生7.3万,下降19%;银川市,出生3万,下降11.9%……

图|部分城市出生人口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宁南山曾公开表示:人口增加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是伪命题,工业化时代人口一定会不断减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这话很好理解。

大举推进城市化是工业化时代的常规操作。随着一二线城市急剧扩张,放低落户门槛争相抢人,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则免不了遭受人口被虹吸、走向收缩的命运。

而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对多子女家庭无感,一边深受“不婚”“丁克”思想影响,一边又在内卷、996、软阶层、35岁职业危机等人生命题中缺乏退出机制,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明显降低。

于是,在增量转存量的新变局下,想要依靠人口红利来发展经济、支撑楼市良好态势,只能倚赖城市自身实力了。

一个地方的楼市主要看城市基本面,人口、人才又是决定性因素。逐渐走向收缩的三四线城市,又能有多大的底气呢?

比如房价跌回五年前的牡丹江市,就是这些三四线城市的一大典型代表。其所在的黑龙江省还无比实诚地道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难处。

去年7月,黑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牡丹江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显示:

由于牡丹江市经济欠发达、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化水平不高,缺少能牵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导致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缺少吸引力,加剧了人口外流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外流。其中“90后”“00后”成为流出人口主力军,比重达27.1%。

仔细一想,其它在经济、产业、人口方面“嗷嗷待哺”的三四线城市,何尝不是面临同样的无奈呢?

马太效应加剧

近几年,人和各类资源要素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日趋明显。

住建部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增加了7800多万。常住人口过300万的城市,从24个变成了30个。

经济活动向大城市的集聚更加显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国GDP超过1万亿的省份有17个,城市只有3个。到2020年,万亿省份变成了26个,而万亿城市竟然猛增到23个。

平均下来,基本上一个经济强省就有一个龙头城市,且这个龙头城市的首位度还在不断提升。

图|中国经济总量30强城市,其中23个城市GDP破万,东莞距离万亿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

这样的马太效应下,三四线城市无疑更加被动。随着本地人口不断外流,市场需求出现瓶颈,叠加前期房价快速上涨,市场购买力难免透支,楼市集体进入横盘期并不稀奇。

某种程度上,2021年提倡就地过年的新政策,只是掐灭了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提振楼市的最后一丝希望。

当然,并不意味着所有三四线城市都缺乏投资前景。

房地产专家杨现领就曾公开表示,一个城市的购买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周边大城市的联动性,同时还取决于它之于低等级城市的吸引力,这样的城市具有双向吸引力。

也就是说,地理是最大的经济。随着都市圈概念的深入人心,头部开发商的布局逻辑也不再“全面开花”,纷纷以城市圈作为切入点,首先选择城市圈,其次选择中心城市,最后选择中心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

因此,城市群中受一二线城市辐射的三四线城市,行情跟普通三四线城市不一样。比如环沪三四线城市(昆山、太仓、嘉兴)和环大湾区核心都市圈辐射的三四线城市(惠州、清远、江门),就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倘若实在要在三四线城市投资,还可重点关注学区房。学区关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一直是硬通货,也将成为三四线城市最抗打的资产。

图|学区房成硬通货

总之存量时代,产业变迁、人口迁移、城市分化都在加速。

具体到楼市层面,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吃好吃饱,但房价上涨不可过度;三四线城市吃不饱久矣,房价横盘已是万幸。

因此,过年回到老家,在买房这件事上仍需擦亮眼睛,一再谨慎。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