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2923

新冠疫情期间,日本自杀率先降后升,给我们什么启示?

新浪科技综合2021-02-14 11:56:340

来源:十点科学

“新冠”疫情期间,日本自杀率先降后升,提醒我们在日常防护和疫苗之外,也要注重心理健康防护。

{image=1}

作者|祝叶华

和呼吸道一样,疫情的暴发和持续扩散也会让心理“生病”。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焦虑和恐惧,扰乱心理卫生服务。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问题。”

2021年1月,《自然·人类行为》上的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下,日本自杀率先降后升,值得警惕。这也提醒我们,疫情下要格外关注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

疫情持续发展,日本自杀率先降后升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高自杀率的国家之一,不过根据日本卫生部的数据,在截至2019年的10年里,日本自杀人数一直在下降。可是新冠疫情大流行似乎扭转了这一趋势,在2020年新冠疫情笼罩下,日本自杀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

香港科技大学和东京城市老年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基于日本卫生部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集的数据,分析比较了在2020年的两波疫情中,日本自杀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第一波疫情(2-6月)中,日本每月自杀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但在第二波疫情(7-10月)中,自杀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上升了16%,尤其是女性、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幅度更大,女性自杀率上升了37%,儿童和青少年增加了49%。

疫情初期自杀率下降,乍一看似乎颇让人惊讶,但以往的国家性灾难事件中,其实都出现过类似现象。例如,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之后,自杀率也有所下降。这种初期的自杀率下降被称为“聚集效应”或“蜜月效应”。因此,在“新冠”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初期,自杀率下降并不令人惊讶。

在日本的第一波疫情中,政府补贴、工时减少和学校停课等因素,都导致了早期自杀率的下降。日本政府在6月前给所有公民发放了940美元的现金补助,从4月到5月,全职和兼职人员的工作时间都大幅下降(10-20%),这就降低了过度工作和通勤等自杀的风险因素。学校停学停课、居家学习减少了校园暴力的发生,减轻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可以一定程度预防自杀。

而在第二波疫情中,自杀率出现反弹,可能有几个潜在原因。政府干预程度下降,受到影响的更多是年轻上班族,他们更可能是低技能的,且在相对缺乏保障的合同下工作,因而失业率更大。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第二次疫情爆发的时间,和学校在关闭后重新开放的时期相吻合,学生们几个月没有上学,返回学校压力加剧,从而可能加重心理抑郁。

对于女性,疫情持续更多影响到了女性占主导的行业,比如裁员现象严重的酒店、食品服务和零售行业,而且女性在兼职员工中所占比例也更大。除了对收入的担忧,女性还需要应对急剧增加的无偿护理负担——在疫情期间,女性在清洁、育儿、烹饪、购物等每一项家务劳动指标中,承担比例都比男性高。

这项研究虽仍有局限,但提供了关于大流行期间自杀死亡率的许多重要见解,即使在恢复正常生活之后可能仍有启发。大规模的政府补贴和福利可能有助于在疫情初期预防自杀,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慷慨的财政支助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监察整体自杀趋势,以便考虑即时的政策回应。此外,研究还发现,只有以前自杀率较低的城市,在大流行期间自杀死亡人数增加,因此,自杀的预防策略可能需要针对这些弱势群体和地点。

{image=2}

疫情对自杀率的影响究竟有几何?

除了日本,2020年全球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许多国家的自杀率都出现些许波动。

韩国自杀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至6月间,韩国有1924名女孩和妇女死于自杀,比去年增长了7.1%。美国军人在疫情中自杀率也有上涨。而在挪威、英国、德国、秘鲁,自杀率则都有所下降。在希腊、马萨诸塞州(美国)、维多利亚(澳大利亚)、中国(除武汉)等被严格封锁的国家或地区,自杀率没有显著变化,尼泊尔的自杀率有所增加。

《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追踪分析了已经发表的关于疫情和自杀率的相关研究,并指出,我们应慎重解读关于“新冠”疫情对自杀影响的文献。因为目前现有的研究大多以预印本形式发表,没有经过同行评议;而为数不多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并不足以支撑疫情会提高自杀率的结论,所以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但综合已经发表的研究来看,与疫情相关的因素,如社会孤立、学校关闭、失业和其他经济担忧,以及疾病本身的威胁,可能发挥了负面作用。

一项研究分析了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新冠”相关自杀病例,并归纳了4个主要风险因素:

一是社交隔离造成的孤立令许多人感到不安,并可能加剧现有的精神健康状况,包括抑郁症和自杀倾向。

二是“新冠”肺炎封锁导致的经济衰退,可能会加剧与失业和经济困境相关的自杀风险。2020年3月底,德国一位财政部长在法兰克福附近自杀身亡,据报道,他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经济影响感到绝望。

三是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医疗服务提供者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极度的压力、对疾病的恐惧、无助感,以及目睹病人孤独死亡的创伤,都可能增加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自杀风险。

四是“新冠”肺炎患者遭遇的耻辱感和歧视可能会增加自杀几率。《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近20%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诊断后3个月内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或痴呆。研究人员评估了美国6900万人的健康记录,其中包括6.2万多名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与没有感染的人相比,他们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了一倍。

{image=3}

科学抗疫,不可忽视心理健康

一个事件可能会带来压力,但它不会让一个人突然自杀。当生理、心理、环境和其他因素相结合时,自杀的动机可能才会更强烈。在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防护摆到与药物研发和疫苗推广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疫情相对严重的美国,人们将疫情导致的群体心理问题称为“第二波疫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分析了5400多名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的信息后发现,在“新冠”大流行期间,焦虑、抑郁和自杀想法激增,年轻人尤其容易出现这些情况。与2019年同期进行的一项调查对比可以发现,2020年出现焦虑障碍症状的人口比例增加了约3倍,报告抑郁障碍症状的比例增加了约4倍。

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4月中旬,27.8%的美国成年人有抑郁症症状,而在“新冠”大流行前,这一比例为8.5%。该研究表示,收入和储蓄是疫情时期抑郁症症状最显著的预测因素。

在我国,中国新闻网报道称,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涉及数万人的线上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问题凸显,约三成受访民众出现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症状。其中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需要采取措施,科学应对疫情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疾病。

一是要为面临财政困难的人建立或加强适当的安全网,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帮助失业者获得工作。

二是重点监护有心理疾病的人群。

三是媒体要在疫情报道中发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注意要消除恐慌而不是放大恐慌,纠正偏见而不是放任偏见,依据事实建设性地提出问题而不是煽动情绪、制造问题,同时避免耸人听闻和投机性的标题。

新年假期即将来临,无论是回老家,还是留在居住的城市独自过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在新的一年里面对疫情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防护之外也要时刻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不忘经常为自己加油鼓劲,多和亲朋好友联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