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1706

雷诺向苹果抛出橄榄枝,Apple Car还要等多久?

中国新闻周刊2021-02-22 18:11:081

苹果曾经颠覆了整个手机市场,在造车领域能否创造同样的奇迹?

作者:李翊

来源:中新汽车(微信公号:CNWAUTO)

过去的一年,新能源造车股价涨疯了。伴随特斯拉、蔚来、小鹏股价的飙升,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一跃成为世界首富,他们用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市值,证明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阔前景。

如今,新能源造车领域正涌入越来越多的搅局者。这其中,苹果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实力的玩家。包括大众、特斯拉、蔚来等车企高层均表达过对苹果造车的敬畏。

截至目前,尽管苹果造车已传出多位“绯闻对象”,但合作却大多在消息传出不久后便按下暂停键,原因是不少汽车厂商不愿沦为“汽车行业的富士康”。不过,创下最大的年度亏损的雷诺近日向苹果抛出橄榄枝,表示“对与苹果的合作持开放态度”。

{image=1}

雷诺与苹果各有所需,双方是否能擦出火花?期待中的苹果汽车究竟何时才能够上市?

雷诺能否与苹果擦出火花

据德国《汽车周刊》报道,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表示,“苹果并没有联系我们,但是我们对一切可能性持开放态度”。

有分析认为,雷诺抛出橄榄枝或与其糟糕的财报表现有一定关系。根据雷诺发布2020年财报,集团在去年销售了295万辆汽车,同比减少21.3%,此外雷诺去年还净亏损了80亿欧元,高于分析师预测的78.5亿欧元的亏损,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年度亏损。雷诺CEO警告称,鉴于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带来的不确定性,2021年仍将非常困难。

{image=2}

不过卢卡·德梅奥也强调,雷诺并不依赖苹果,且不需要苹果的技术来推动集团发展。“我们早就与谷歌和Waymo密切合作,也早早投资了未来技术”。

对于双方可能达成的合作,摩根大通分析认为,雷诺之所以会成为苹果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因:1,雷诺在合同制造和工业合作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2,雷诺在欧洲有100万辆的过剩产能,显然可以在苹果加入后加以利用;3,雷诺最有可能允许苹果在为该项目选择特定供应链方面拥有极大的灵活性,而其他全球oem更热衷于向苹果出售特定的专用架构,这反过来可能限制苹果的汽车软件设计;4,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还将为欧洲、中国、北美、拉美和更广泛的亚洲等关键地区提供全球制造联系。

多车企不愿成为“富士康”

事实上,在此之前,苹果曾与多家车企接洽造车事宜,但大多无疾而终。究其原因,大多汽车厂商都担心沦为“汽车行业的富士康”。

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最近几个月与日产汽车就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展开合作谈判,但双方由于在苹果电动汽车的品牌问题上存在分歧,已经停止接洽。

此前,有分析师在日产电话会议上向该公司CEO内田诚(Makoto Uchida)问及与苹果的接洽事宜,内田诚表示对于跟科技巨头的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知情人士表示,在苹果要求日产生产苹果品牌的汽车后,双方的谈判便告终止,因为这一要求相当于把日产当做单纯的硬件供应商。

不仅仅是日产,此前被传的沸沸扬扬的苹果与韩国现代汽车及其子公司起亚的谈判,如今也已经暂停。据了解,现代的高层出现了内部的意见不合,部分高管反对现代沦为苹果的代工厂,希望能有更深的合作,在帮助苹果造车的同时,也想获得苹果软件方面的支持。但根据后来的走势,苹果应该是拒绝了这一请求。

苹果造车还有多远?

频频传出的造车“绯闻”,似乎说明苹果造车正处于不断推进之中。目前,苹果汽车专利技术正不断丰富,不过最终产品的落地,恐怕仍尚需时日。

目前,苹果已经在汽车领域上拥有了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充电技术等核心技术在内的多项专利。

{image=4}

有消息显示,苹果公司正在与多家激光雷达传感器供应商进行谈判。苹果在寻求外部供应商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关键硬件,目前来看,苹果尚未确定首选激光雷达供应商,而且苹果通常会选择一系列的供应商作为备选,而且会对传感器进行高度定制化,这也意味着距离公众能看到自动驾驶汽车成品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据外媒报道称,苹果有一个由汽车内饰、车身、动力系统和电池专家组成的团队,但是公司内部员工认为,距离整车的推出至少还需要五年时间。

不过,如果苹果公司把汽车业务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必然也会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选择自建工厂,只不过现在造车这件事情尚未有成绩,所以才会选择与汽车厂商进行合作。

苹果汽车已经在路上,果粉们,待到苹果汽车上市,你会第一时间“支持一下”吗?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