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685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聚焦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

新浪科技2021-03-05 09:00:130

新浪科技讯 3月5日早间消息,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准备向2021年两会提交三份书面建议,聚焦“完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康复教育衔接机制”“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切实保障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权利”等话题。

一、关于进一步完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康复教育衔接机制的提案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归属精神类残疾,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的孤独症发病率统计数据,但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2017年开展的“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孤独症发病率为0.7%;并据我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孤独症已占我国精神类残疾首位。有研究表明,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可极大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能有效降低未来照料支持的需求强度,减少给家庭、社会带来的长期负担。

2013年,卫健委联合中国残联印发《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和《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建立健全0-6岁儿童孤独症等5类残疾筛查、诊断和康复教育的衔接机制。但根据调研,针对孤独症建立起筛查、诊断和康复的一整套工作机制的落实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具体体现在:

1、各地推进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机制落实不足,缺乏复筛机制保障。2020年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联合在广州、天津等25个城市开展的《孤独症儿童早筛与转介》调研显示:调研覆盖的大部分地区儿童体检项目当中缺少与儿童孤独症相关症状识别的筛查内容,而在体检当中增加相关早筛内容,医护人员发现儿童存在孤独症症状概率要高于不含早筛内容的3倍以上。

2、医务工作者对儿童孤独症的确诊能力不足。我国至今还未建立覆盖全国的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系统,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专业的诊断人员和清晰的干预路径;同时,医务人员培训不到位,筛查和诊断专业能力不足。据《孤独症儿童早筛与转介》调研显示:超过74%的孤独症儿童经过2次及以上的诊断方确诊,接近50%的孤独症儿童从怀疑到确诊需耗时一年以上。

3、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科普宣传普及率仍然很低。根据观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等缺少系统持续宣传,导致新生儿家长普遍缺乏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在得知孩子诊断为疑似孤独症后,医务人员缺少针对家长的科学全面的引导信息,调研发现52%的家长都表示孩子确诊的过程带来很大心理冲击,缺少后续引导,因此没能尽快进入康复干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里明确提出,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为此建议:

1、卫健委推动具体的政策或方案,将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纳入儿童常规检查必要项中,将复筛确诊的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提高复筛力度,加强初筛后发现、转介、复筛的机制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基于我国已经建立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医院、市级妇幼保健/三级医院组成的三级儿童保健医疗体系,卫生部门应强制要求将孤独症早筛纳入社区医生的职责当中,并以此加大人员培养。

2、财政部门及地方政府提供预算,卫健委加强对孤独症诊疗人员的培训,提升筛查与诊断能力。扩大《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实施范围,国家卫健委应制定有关培训计划,在全国范围培育一批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与诊断专家,研究制定评估工具,统一评估标准;同时,由国家卫健委牵头,结合天津及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联合中残联、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儿童孤独症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打通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到康复教育衔接。

3、加大宣传力度,规范管理孤独症早期筛查及早期干预的科普宣传。基于社区、卫生系统及专业社会组织合作,通过多渠道、多媒体方式建立科学、系统、持续的科普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知孤独症,帮助家长了解后续康复及支持儿童康复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案

据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小学88631所,占全国小学总数的55.3%;乡村小学在校生数25575075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24.2%。

通过对全国20个省份500多所乡村小学(乡镇中心校40%,村完小38.2%,县城小学14.8%,教学点7%)的调研,英语学科师生比均值为1:227,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1:2400,师资严重匮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全国城市、县城、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走向3.0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积极加速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乡村英语教育质量,解决乡村英语教师匮乏问题,为农村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国内外优质英语教学资源,消除地域教学资源与教学水平的差异。

整合国内外的优质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包括优质视频课程、英语学习语料库、教学设计案例等,建设适合乡村小学零基础英语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乡村小学师生提供基础的教学内容支持。通过校际协同,进行优质的标准化课堂推广,逐步缩减城乡间的小学英语教学差距,让乡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教学能力获得较大地提升。

第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让乡村孩子开口说英语。

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英语口语练习软件,帮助孩子学习基础的音标发音以及单词和课文的朗读,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流利的英语发音,解决乡村孩子开口说英语的问题。对学有余力的孩子,还可以利用软件进行人机对话等多种形式的英语口语学习,有效锻炼孩子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拓展孩子的国际化视野。

第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提高乡村孩子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采用虚拟场景教学、远程课程共享、互动教学等形式,开展AI互动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实时获得学习结果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当场进行教学调整;智能算法可以判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状况,给出跟踪解决建议,并推送个性化的课后练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将大大提高乡村孩子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三、关于切实保障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权利的提案

当下,我国大城市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截至2019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2.36亿,18岁以下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近1亿,平均我国每3个儿童就有1个受到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

这些流动儿童,有些与父母随迁大城市,有些留守乡村,还有一些在随迁和留守之间不断艰难地转换,成为回流儿童,或是在父母所在大城市附近第三地就读“再迁”。无论是随迁、留守、回流还是再迁,这些儿童在教育和成长方面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成为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在超大城市尤为凸显:保障政策未能充分落实;入学面临准入门槛;公立学校针对流动儿童开放学位不足等,流动儿童在超大城市平等受教面临各种困难。

为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在父母居住城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青少年,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我建议:

1、修改《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建议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改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2、“就读率”的稳步提升作为衡量各地教育部门落实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关键指标。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率”一直被用来监测和评价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情况。2015-2019年间,该指标一直在79.5-79.9%之间小幅波动,也就是说,近5年来,超20%的随迁子女无法在迁入地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建议制定相关考评标准,持续提升流动儿童“就读率”。

3、障流动儿童入学待遇同城化,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尽管教育部门不断强调,义务教育应该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但是在超大城市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中,依然以户籍儿童为主,流动儿童在入学时面临准入制门槛,外加学位供给不足,导致流动儿童更难进入公办学校,只能付费进入低收费民办学校或留守乡村。建议超大城市的公立学校,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学位供给,在职业教育方面,全面解除流动儿童报考职业学校限制。

4、关注流动儿童特殊需求,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解决流动儿童校外学习问题。建议发动社会力量,积极为流动儿童营造平等、温暖的环境,积极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共同学习成长,避免出现“群体隔离”。针对流动儿童在音体美德素质教育方面的突出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开展专项活动等形式,引入公益组织参与流动儿童的全面教育,倡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流动儿童长期化、固定化、个性化帮扶,让流动儿童“留得下、待得住”,保障流动儿童受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