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0082

“十年磨一剑”:科技自强需长线思维

新京报2021-03-06 12:32:210

原标题:“十年磨一剑”:科技自强需长线思维 | 新京报两会专栏

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

{image=1}

文 | 熊丙奇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句话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结合当前我国科技领域发展情况看,无疑大有深意。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预计2.4万亿元左右,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60%。“十三五”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了6%。在这样的科研投入力度之下,我国的科研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我国研究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已经全球第一。

但科技论文数量并不完全等于科研实力。我国不少领域与国际一流的差距依然明显,尖端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依然突出,特别是在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大型工业软件CAE、CAD、CAM等领域。

正因如此,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次提及“卡脖子”问题,明确提出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就需要回到基础研究领域,正视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特点,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

我国当前的科研管理体系,存在分散科研人员精力的问题,不少科研人员不得不把不少精力用在参加评审、接受检查、填写报表以及跑报销之中。有些科研课题负责人甚至调侃自己是“超级业务员”,要四处参加评审,以获得科研项目,再交给课题组的教师和研究生完成项目,自己亲自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

毫无疑问,要让科研人员能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就得给科研人员减负,减轻科研人员的非学术压力和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评审、检查和表格。

“十年磨一剑”需要有稳定的支持机制。目前人才评价体系的有些问题,让许多科研人员很难“十年磨一剑”,即便科研人员有“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人才评价体系却不允许。

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实行一年一考核,根据科研人员申请的项目、获得的经费、发表的论文、申请专科等情况,评价科研人员的年度表现,如果没有达到考核要求,不但影响当年的收入,而且还可能被淘汰。

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导致科研人员更愿意做“短平快”的项目,还得把主要精力用在撰写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上。在这种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下,部分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更重数量而不关注质量。

为了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不少科研人员选择追逐热门学科领域、产出众多论文,而不愿意在冷门基础领域默默深耕,也不愿意去推进产学研合作。有些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取得的科研成果,很大一部分在项目结题后就“束之高阁”,也跟这不无关系。

对此,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部分国内高校,已经推出“预聘—长聘”制,对于进入长聘制、获得长聘教职的教师,高校降低考核的强度,不再进行一年一考核,而是拉长考核周期,以让这些教师能较少受考核的影响,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

基础科学研究是创新的源泉,而要让基础科学研究为我国的科技竞争积蓄能量,就需要做好减法和加法。一方面,通过健全制度,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另一方面,大幅增加投入,既保障科研人员的收入,又给科研人员自主进行科研的空间。

让“十年磨一剑”转变成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能量,变成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搞研究的氛围和风气,由此产出真正有创新价值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也就愈发可期,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也就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