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2938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应树立“底线思维”

澎湃新闻2021-03-08 14:18:260

原标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二三四”对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明确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赛迪顾问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应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容,树立两个思维、发挥三个力量、做好四个支撑。

一、“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大、活力足,表现抢眼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中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十三五”时期,中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2016-2020年上半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总体增速。2020年上半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高出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4.2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变化更为错综复杂,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更为紧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加快构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协同更畅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树立“底线思维”与“领跑思维”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应树立“底线思维”与“领跑思维”,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强化“底线思维”,即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要尽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领域的自主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夯实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

强化“领跑思维”,即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发挥优势,坚持战略导向,在重要、新兴、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抢抓先机,直道冲刺,换道领跑,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三、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发挥内需场景、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三大力量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内需场景、市场主体、产业集群三大力量,加快形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一是发挥内需场景优势。巨大的内需规模和需求结构的加快转型升级,是中国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力。

要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发挥内需场景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市场规模优势为依托,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是搞活主体活力。企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微观主体,企业强,产业才能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做强做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构建完善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三是推动集群建设。产业集群发展能够发挥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方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围绕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民生性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生态体系完整、区域根植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群跃升的良好发展格局。

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质齐升,关键在于做好四大支撑保障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质齐升,应做好政策、金融、人才和营商四大支撑。完善政策支撑,

尽快建立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完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

完善金融支撑,

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构建广覆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完善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形成符合新时代技能与知识结构要求的丰富人力资源供给保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强化营商优化,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畅通政企双向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作者王高翔系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

责任编辑:何中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