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4237

京津冀协同发展7周年:首都城市群深植创新基因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03-09 07:32:390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7周年 | 首都城市群深植创新基因

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咖啡香气弥漫。多年来,国内外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一探众多创新创业小苗从这里起步长成“独角兽”的奥秘。中关村软件园里,全国优秀人才集聚,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增长不靠“瓦片”靠“智力”,每平方公里产值高达千亿元。

{image=1}

而今,在天津滨海、宝坻,在河北保定、曹妃甸,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已如蒲公英般,源源不断向京畿大地播撒。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由此展开。

{image=2}

高铁风驰电掣,路网四通八达,让本就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京津冀三地连接愈发紧密。然而,北京空间资源紧张,创新成果转化腹地不足的难题待解,与津冀产业高效对接的体系亟待完善。

大战略呼唤大担当。七年来,中关村与津冀多地协同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速,北京创新生态体系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日渐凸显。

人才和服务来了,熟悉北京创新生态营造的挂职干部、有丰富科技园区运营经验的专业团队相继进津入冀。各种资源对接通道来了,一场场线上线下交流会、云上对接会持续上演。企业和技术来了,有拓展市场、空间和示范应用等需求的高科技企业接踵而至。

更深层次的碰撞与融合,发生在思想观念、创新机制上。

在保定,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会场不再按惯例靠前设两排领导席,参会的高新企业家代表被安排到最前排。重视人才、重视创新主体,政府部门俯下身来做“店小二”、“服务员”,这个来自中关村的新理念、新思路,随着京津冀的深度联姻,在津冀扎根生长。

将中关村创新基因“带土移植”,绝不是只做招商引资,而是让创新理念在当地形成气候,使一个个创新中心、科技城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如今,一幅精心绘就的创新发展蓝图已在京畿大地徐徐铺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以来累计注册企业2000余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完成27个项目投资协议书的签署,落地总投资额约163亿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等近400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亿元……

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去年11月,总办公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雄安新区中关村企业集中办公区揭牌。雄安雪迪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雄安东方雨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首批签约入驻。

在雄安新区,塔吊林立昼夜不停。5G、无人驾驶、区块链、环境科技等前沿技术从北京辐射输入,滋养“未来之城”拔节生长。围绕雄安新区节能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需求,50余项中关村前沿技术梳理完成,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正加速编制。

截至去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了8816家分支机构,其中设立了3969家分公司和4847家子公司。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400亿元,科技成果转移“灯下黑”状况明显改善。

首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显示,以2013年至2018年时间段为例,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增长4倍多,三地合作专利数量增长近50%。

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未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习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殷殷期盼。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与引擎,中关村正在用飘向津冀大地的“创新因子”,对这个重大时代命题交出自己的答卷。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