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218

华春莹连发两推 为大山深处的他们“打call”!

央视2021-03-17 21:16:080

原标题:华春莹连发两推,为大山深处的他们“打call”!

3月16日晚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连发两推

点赞四川特色羌绣和“慢火车”

{image=1}

63岁的她让这项民族文化与世界对话

在其中一条推文中

华春莹介绍了四川的美丽羌绣和传承人杨华珍

{image=2}

“一针一世界

一绣一繁华”

63岁的杨华珍

是“藏羌织绣”的传承人

已从事藏羌织绣五十余载

{image=3}

藏羌织绣

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绣”的合称

二者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藏、羌族儿女情感的精神承载

{image=4}

为将这项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2008年开始

杨华珍将工作重心放到

传统手工艺的拯救和传承保护上来

组织了一批技艺娴熟的藏羌织绣老艺人

先后在四川多地

建立了10多个藏羌织绣非遗传习所

向3000余名藏、羌族妇女传授织绣技艺

{image=5}

她不仅替乡亲们探索出了

以手工技艺重建家园的道路

也把藏羌织绣的路走得越来越宽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杨华珍的带领下

这项传统艺术正以现代方式演绎

{image=6}

这几年,杨华珍将藏羌织绣融入现代元素

更增添了藏羌织绣艺术的多样性

赢得了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的青睐

{image=7}

中华民族文化

正在以另一种形式

与世界对话

藏羌织绣知名度提升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的后续制作订单

一些专业绣娘每月收入能达到3500-5000元

成为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image=8}

“在传承中再度创作

传统手工艺的生命才会生生不息

希望帮助更多妇女走上致富奔康的路子”

{image=9}

“慢火车”,是趟什么车?

在另一条推文中

华春莹介绍了四川的“慢火车”

{image=10}

在这条博文的下方

华春莹还附上了英国博主司徒建国的Vlog

在这趟“慢火车”上

他和彝族大妈亲切沟通

还在彝族县城集市上“挑花了眼”!

外国人都被吸引的“慢火车”

是怎样一趟列车?一起了解下

5633/5634次列车

从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全程353公里

已经运营了半个世纪

是目前四川境内最后的慢火车之一

从1995年起,全程票价25.5元,最低票价2元

几十年没有变过

{image=11}

这是一趟“赶集车”

每当城里赶集时

沿途的村民们就会驮着土豆、背着农作物

赶上这趟列车,进城赶集

由于这里深处大山、交通不便

“慢火车”成为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

{image=12}

车厢还设置了携带鸡鸭等家禽的空间

当地人可以把自家农作物、家禽等

带到县城里出售

“小慢车”不仅是“赶集车”,还是“致富车”

{image=13}

这是一趟“公交车”

从普雄到攀枝花

这趟“慢火车”以40km/h的速度

穿过数不清的高山河谷

连接起沿线27个车站和周边的城镇村庄

接送一批批彝族老乡往返于大凉山内

{image=14}

它更像是人们的“绿皮公交”

将方圆百里的村庄如念珠般串起来

{image=15}

现在,5633/4次列车的乘客中

超过9成的仍然是住在铁路沿线的彝族老乡

客流量保持在每天700-800人左右

也是一趟“校车”

“小慢车”5633次

会经过一个大站——喜德站

每逢周末,这一站都会迎来大批学生

他们都是住在列车沿线的彝族孩子

每周末都会坐火车往来于家和位于喜德的学校

{image=16}

每到周末

这趟慢车就会成为凉山州最大的“校车”

搭乘着超过600名学生

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

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

{image=17}

过去五十余年间

“小慢车”支持并见证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

传承山区人民不变的坚守

“慢”出暖民心的人情味道

无论是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还是“慢”火车与“快”发展的融合

都是时代的印证

为大山深处的他们“打Call”!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文雅 张庆

策划丨何肖南

编辑丨杨晓晗

责任编辑:刘光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