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收紧后企业借壳之风重返?投行:提防监管套利和炒壳养壳风气
{image=1}
IPO市场审核动态变化让拟上市公司及券商投行人士牵挂。
IPO问询次数上升,三轮或四轮问询已经比较常见;撤材料家数增加;另有投行人士谈到辅导验收从严。
在这背景下,企业上市赛道是否会产生变化引发市场关注,“借壳”是否会重新升温?近期已有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实际控制权将要变更,其中有标的公司曾计划IPO。对此,有券商并购人士表示,目前IPO从严态势尚未对借壳上市带来快速提升效应;但对于上市时间有迫切需求的企业而言,可能会考虑借壳。
有投行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强调,应通过多个手段提防再度陷入“IPO收紧导致借壳火爆”的循环,比如提速新陈代谢机制,提高保壳、养壳的成本;坚决执行借壳上市等同IPO政策等。
借壳之风重返?
中电电机3月16日公告称,拟筹划以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北清智慧的全部股权,同时定增募集配套资金。交易若完成,北京国资委将成为新实际控制人。
近期不止一家宣告“卖身”。弘宇股份于上周披露并购方案,计划通过三大步骤让博克森实现借壳上市,即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3月15日复牌后公司股价大涨,连续收获2个涨停。
{image=2}
据了解,博克森主营业务包括体育赛事组织与运营、赛事及衍生节目版权集成与发行、融媒体平台整合管理与运营等,收入构成有体育赛事承办、赛事IP版权发行、广告综合运营。财务数据比较理想,公告显示,博克森归母净利润在2018-2020年依次为7350万元、2.05亿、近1.60亿。
博克森原计划走IPO之路,2017年从新三板摘牌后于次年进行上市辅导,但迟迟未有进展,2019年年底公司与财达证券解除辅导协议。
2020年博克森转道“借壳”,彼时壳目标为ST椰岛。当年7月,ST椰岛宣告双方未能就业务整合、交易价格等核心要素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如今博克森发起“二度借壳”计划。
在注册制背景下,作为一家有概念、有业绩的拟上市公司,缘何不坚持IPO而转道借壳?对此,一名接近博克森的券商投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公司IPO辅导验收没能通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司对上市时间有要求,“近一两年是体育赛事大年。”而近期IPO市场风向有变,审核要求从严,IPO周期相比之前要更长。
前述计划借壳中电电机的北清智慧,对上市时间也有要求。该公司在去年迎来战略投资者中金公司和中国平安的增资,根据补充协议,第二批投资者获授期权,如果北清智慧未能在2022年12月31日或之前完成上市,那么可以要求该公司或北控光伏回购股权。据了解,北清智慧计划在A股上市。
IPO收紧背景下,借壳市场是否会重新活跃?对此,广州一名券商的并购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尚未看到明显升温。
深圳一名券商并购人士也认为,目前IPO收紧情况不会对借壳上市带来快速的提升效应。该人士认为,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优质公司不太可能因为IPO短时间收紧而突然掉头申请借壳;第二本身存在瑕疵的IPO企业申请借壳也有难度,这类企业比如可能存在利润规模不大等问题,毕竟借壳上市审核标准已经和IPO一样严格,可能区别在于借壳和IPO排队审核时间不一样。
盯防监管套利
有市场人士表示,应避免再度陷入“IPO收紧导致借壳火爆”的循环,有多个路径去解决。
有业内人士呼吁,A股新陈代谢机制应该提速,加快形成优胜劣汰局面。目前A股市场仍存在不少“僵尸公司”,应提高保壳、养壳的成本。
上述被博克森借壳的上市公司——弘宇股份,主营业务并非高科技,是农用拖拉机提升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大、中马力提升器及其配件。公司IPO募投项目一直延期建设,去年宣称暂缓实施,项目实际投入为0,当年的募资资金持续用于购买理财产品。
弘宇股份上市当年即业绩巅峰。2017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至今上市还不到4年。2017年归母净利润为4010.26万元,随后一路下滑,2018年归母净利润2812.56万元,2019年的归母净利润仅仅855.34万元。2020年情况有所好转,业绩预告盈利2260万元~2900万元。
{image=3}
多名券商投行人士强调,IPO应该坚持推动发行常态化,遏制炒壳预期。
从二级市场情况来看,伴随市场风格切换以及并购重组预期,绩差股被游资炒作。今年以来ST股表现抢眼,ST概念指数今年以来已经大涨8.9%,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近30只ST股今年大涨逾20%。
另一方面,要坚决执行借壳上市等同IPO政策。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认为,不能存在借壳上市监管套利现象,应遏制市场投资者对于小盘股、绩差股“乌鸡变凤凰”的不合理预期。
他向记者解释,很多细节可以看出IPO和借壳的监管并非完全等同。比如IPO要经过辅导验收,但借壳方却不需要,这里就存在监管套利空间,毕竟在辅导验收环节中,监管层发挥把关审核作用。
此外,有业内人士称,对IPO企业要从严审核。从上市公司质量来看,部分企业上市当年业绩最好,随后持续下行,最后沦为“壳公司”,监管层应当把好“入口关”。“在市场价格不能发挥约束作用的情况下,就离不开实质性审核。”华南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