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8624

正邪“校园贷”

贝果财经2021-03-27 05:56:011

正邪“校园贷”

本报记者/慈玉鹏/张荣旺/北京报道

继2017年之后,校园贷再次处于整顿风暴中。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诱导性营销,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的现象,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规范。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校园贷目前主要集中在消费贷,学生主要用于娱乐性消费,其中不乏涉及套路贷,一些学生甚至受此影响而辍学。

整改的同时,《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为校园贷开“正门”。多位银行人士表示,校园贷的重点在于用途把控及风控,可结合教育场景开展。

监管刹车

《通知》指出,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同时,《通知》对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也进行了约束,要求其加强获客筛选,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人士表示:“国外给予学生的贷款更多是助学贷款,用于生活和进修,但我国校园贷的问题是资金一般会被用于娱乐性消费。举个例子,校园贷的主要提供方为助贷平台、小贷公司,这类机构经常针对学生开发一些场景消费,比如购买新款苹果手机等,促使其消费、贷款。”

该人士表示:“当然,在这背后部分资金肯定源于银行,主要是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因为缺乏客户,部分中小银行只能通过助贷平台增加获客,而一些助贷公司唯利是图,不会贯彻银行信贷政策,违规开展校园贷。”

记者了解到,不符合规定的校园贷对学生负面影响极大,一些学生卷入以贷养贷,陷入死循环。一位华南地区大学设计专业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在大学期间比较贪玩,资金不够,就在借贷平台上开始借款,慢慢拆东墙、补西墙,在多个平台借款腾挪,最终无法偿还。”

“在借款时,我几乎没有收到过风险提示,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考量。逾期之后,每天都会收到几十个骚扰电话,家人也会被骚扰。这些APP已获取我的通讯录,将借款逾期的事情告诉了我身边的人。自从陷入校园贷,我的睡眠出现了问题,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集中不了精力,每天都在想怎么处理这些欠款。” 该学生告诉记者。

另据记者了解,校园贷存在把关不严、解释不清的现象。一位河南省专科学校学生告诉记者:“因为当时我刚满18岁,看到学校周边墙上贴着一些借贷平台的校园贷广告,表示可以借款9000元,只需身份证就可申请,我就进行了申请,当时并没有填写第二还款人,钱的用途基本是娱乐。”

上述设计专业学生表示,身边不少朋友都是因为玩游戏或其他娱乐原因借款,后来越滚越多还不起,又不好意思及时告诉家人,只能自己承担,压力很大。“个人觉得校园贷是弊大于利的,需要管控,明确使用用途、还款能力,不建议给学生过于便利的借款通道。”

记者注意到,2017年,原银监会等三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暂停网络借贷平台开展校园信贷业务,禁止培训、就业类机构捆绑信贷产品,对校园贷违规情况进行了一定遏制,但一些问题仍屡禁不止。

某股份制银行个贷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监管主要针对的就是校园贷违规用于消费的情况,部分助贷机构、小贷公司可能不会对学生贷款用途进行仔细审核就直接批准放款,此种做法对于借款学生及放款方均有风险。”

京师律所互联网金融事务部主任左胜高表示:“就校园贷资金来源而言,有民间资本,也有贷款平台,以及持牌机构,例如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甚至银行等参与其中。校园贷蕴藏着不少套路贷,存在砍头息、高手续费,要求学生高额赔偿等情况。比如,实际收款1万元,但借条写2万元,中间是高额的中介费、手续费、服务费等,一旦产生逾期,还要承担惊人的巨额违约金。具备非法牟利、甚至诈骗属性,还存在一些‘裸贷’等,对大学生身心、正常工作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前些年,高利贷、校园贷产生的纠纷较多见,但随着金融政策的强监管,网络借贷、校园贷的专项整治,目前校园贷款诉讼案件已明显减少。”

结合场景开“正门”

处置违规校园贷的同时,开辟正规借款渠道至关重要。

记者注意到,银保监会相关人士近日公开表示,要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

然而,目前不少银行并没有开展校园贷业务。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人士告诉记者:“从大方向上,监管近些年来对于校园贷态度比较明确,即并不鼓励银行机构过多开展此类业务,避免学生过度消费。从银行角度来看,虽然大学生是优质潜在客户,但从风控角度来看,其为纯消费者,没有收入、没有还款能力,风险较大。”

前述股份制银行个贷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助学贷款外,我行并没有开展校园贷产品,因为学生没有固定收入,不具备还款能力。学生一般不挣钱,所以对花销没有太多的概念,很容易超前消费,而对其父母还款能力的把控也比较繁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供消费类贷款一定要审慎,除非学生在外面自己开公司,或者持续兼职有连续收入。”

尽管问题重重,但从监管态度来看,开“正门”还需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

《通知》指出,为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记者注意到,在3月24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中国银行(601988.SH)总行消费金融部副总经理赵勇表示,规范大学生借贷并非“一刀切”,为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中国银行将更加紧密与高校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支持学生能力发展。

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人士指出:“推进校园贷,主要还是摆正定位,围绕助学贷款开展,而不是单纯的消费贷,比如用于打游戏、娱乐等。目前我行正在进行产品研究,还未到执行阶段。重点是用途把控,比如贷款用于交学费、购买学习用品、课程等。其次是风控,要监管好资金用途,避免资金被挪用,并严格落定第二还款人。”

上述股份制银行个贷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提供单纯的消费贷产品,但是可以结合场景来操作。比如学生要学习课程需要款项,在这个学习场景中就可以设置相应的贷款产品。再比如美术专业学生购买美术材料、音乐专业学生购买乐器,都是银行可以参与支持的消费场景,但额度要控制好,可根据学校及学生情况进行差异化处理,总体不宜偏高。”

责任编辑:王婷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