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科谈起淘汰赛:幸存者游戏开始了?|观潮
{image=1}
当万科谈起淘汰赛:幸存者游戏开始了?|观潮
新浪财经 王茜
在这个房地产暴利已成往事,开发商不惜降价求生的时代,早早喊出“活下去”的万科和郁亮,已然成为了同行和市场眼中的风向标。
在万科于3月31日发布的2020年年报中,出现了一个描述——“淘汰赛”。近年来,郁亮曾两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过淘汰,一次是谈房企要学习互联网思维,另一次是谈万科“收敛和聚焦”。而这次的“淘汰赛”,显然比上两次都更为严峻。
我们先来复盘下万科上一年的业绩表现。在市场先抑后扬的一年中,万科营收和净利保持增长,净负债率处低位,但在房地产行业整体毛利率走低的背景下,万科也难独善其身。
{image=2}
年报显示,2020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419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6.8%,增速均较2019年有明显下降;房地产及相关业务的毛利率为22.6%,较 2019年下降4.6个百分点;全面摊薄的净资产收益率为 18.5%,较 2019 年减少2.2个百分点。
开发经营业务方面,2020年万科实现销售面积4667.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704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1.6%;实现开发业务结算收入3774.2亿元,同比增长13.0%;开发业务的结算均价为 13062 元/平方米(2019年:13577元/平方米)。
2020年,万科获取新项目168个,权益规划建筑面积2058.8万平方米;年末在建项目、规划中项目的权益建筑面积分别约为6380.8万平方米、3127.4万平方米;现有项目计划2021年新开工3148.4万平方米。
令外界较为关注的债务方面, 截至2020年年末,该公司有息负债合计2585.3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 13.8%;持有货币现金1952亿元,为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的2.4倍;现金短债比1.8倍;净负债率18.1%,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0.4%。
对照去年8月浮出水面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以及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万科距离指标全部转绿档,只在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要求上有0.4个百分点的差距。
即便“三道红线”达标压力趋缓,万科还是继续了其一贯充满危机感的语言风格。
在年报的“致股东”一栏,万科表示,“管理红利时代以‘充分竞争’为主要特征,竞争烈度将显著提升。如果说,土地红利时代和金融红利时代,决出的是收获的多少、发展的快慢;那么,管理红利时代决定的是企业的生存,不能胜出则意味着被淘汰。面对新时代的淘汰赛,我们必须摒弃旧有模式下的规模扩张思路,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
要理解万科口中的“淘汰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管理红利时代”。
“管理红利时代”最早是郁亮在去年下半年提出的。他认为,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土地到金融到管理红利三个不同阶段,在管理红利时代,企业无法再依靠高杠杆获利,而是要依靠全面竞争能力获得生存空间。
在本次业绩发布会上,郁亮再度阐释了他对管理红利时代的看法。他指出,企业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房住不炒”这一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坚定性。
郁亮说,“房屋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也应该回归实业属性,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回归实业属性,意味着行业的回报水平也会逐渐向社会平均水平靠拢,意味着房地产要转向开发经营并重,住房越来越像耐用消费品,开发业务越来越像制造业,经营业务不管是长租公寓、商业、办公、酒店、物流,越来越像服务业。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靠囤积原材料、赚土地升值的钱了,不能再靠加杠杆赚金融杠杆的钱了。”
那么出路在哪里?郁闷自问自答道——“只能踏踏实实向制造业学习,通过我们的劳动挣加工制造、创造和服务的钱。”
以白电巨头美的、格力和海尔为例,他认为,白色家电行业10多年前就进入了“管理红利时代”,家庭“三大件”早已不再短缺,2007年市场已逐渐饱和接近“天花板”。 但经过残酷的行业洗牌,存活下来的龙头企业最终都凭借着产品性价比越来越高赢得了市场,给股东创造了良好的回报。
回溯历史,2006年至2011年,白电市场经历过几轮严酷的淘汰潮。先是2006年空调销量首负增长,一批中小空调品牌被清理出场;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白电出口锐减;2011年前后,随着家电下乡等扶持政策退出,白色家电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又陷入产能过剩危机。在这一过程中,曾经的知名品牌春兰、澳柯玛、飞歌、乐华、万家乐都被逐步边缘化。
即便是美的、格力和海尔三足鼎立的当下,关于白电市场临近天花板,增长乏力等质疑也从未停止过。这三家巨头也各自在从工业机器人、芯片、物联网等领域谋求第二增长线。
若地产行业将以白电业为镜,那未来的竞争或许要用“血战到底”来形容。
房企破产已不是新鲜事。据媒体统计,2020年倒闭的房企数量超500家,其中不乏百强房企。随着行业集中度加剧,众多实力偏弱的中小房企出局,排名更靠前的房企或许将面临“近身肉搏”。
在行业焦虑感快速上升的当下,如何应对“淘汰赛”?郁亮认为房地产行业依然是有机会的。
他表示,机会首先来自于客户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开发业务从住宅开发的竞争力转向综合住区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具备打造住区、商业、办公、教育等多场景的综合能力;租赁市场需求广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租赁住房从税费、土地、金融到租购同权都有全面安排,篇幅比房地产市场要长得多。
其次,是来自城市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如何让老旧街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发展中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另一方面,进入城市经济圈带的发展阶段后,轨道交通一定是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关键,以“轨道+物业”的TOD模式具有广阔前景。
此外,中国的工业化领先于城市化,城市的功能没有被充分满足,还有很多功能需要更新,很多设施需要完善。未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应该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
郁亮所谈的这些内容恰恰对应了万科当下在做的事情,如在北上广深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刚刚更名的万物云、长租公寓品牌“泊寓”、与深圳地铁合作发展 TOD 项目、新成立的酒店与度假事业部、深圳最大民办教育集团梅沙教育等。
看上去,在充满危机色彩的包装之下,正是万科和郁亮的真实沙盘。若行业已经吹响了“淘汰赛”号角,万科的这套逻辑能让它笑到最后吗?或许三五年内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责任编辑:薛永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