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银保监局:严防各类资金变相或绕道流入房地产市场
原标题:河南银保监局关于印发推动辖内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银保监发〔2021〕11号
各银保监分局,各股份制银行郑州分行,中信、广发、民生、招商、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郑州分中心,平安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中心郑州分中心:
现将《关于推动辖内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各行要于4月底前报送本行落实方案及分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末报送全年推进进度和成果。各分局要督促辖内股份制银行认真落实本意见,确保高质量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2021年4月8日
附件:关于推动辖内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自1995年起至2016年止,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齐聚郑州,河南成为全国第六个具有完整股份制银行体系的省份。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12家行资产负债规模已双双突破“万亿”大关,为河南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有力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增速换挡和政策调整,前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推动辖内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重点、以深化改革转型为动力,推进股份制银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回归本源。将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有效对接,去通道、去链条、降杠杆,找准区域特色、行业特色,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综合金融服务。
——坚持优化结构。完善机构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并重,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坚持科技赋能。注重金融科技运用,充分发挥一线优势,探索实施流程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经营效率。
——坚持强化监管。坚持风险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施审慎监管和合规监管并行,全面认知风险、精准预警风险、有效防控风险,确保辖内股份制银行稳健发展。
(三)发展目标
辖内股份制银行要锚定实现稳健、协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总目标,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到202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更强、活力更大、动能更足。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改善。网点布局更加合理、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服务质效更加优良,支持实体经济效能实现大幅跃升。
——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审慎经营理念深入人心,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各类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实现安全运营。
——品牌形象显著提升。立足总行战略、结合地方实情、遵循监管导向,建成“定位明确、特色突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股份制银行服务体系,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市场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转变发展方式,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1.端正发展理念。遵循金融发展规律,汲取历史经验,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和壁垒,主动塑造符合新发展格局的经营理念。坚持辩证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推动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处置风险;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摒弃规模和速度情结,实现由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变;坚持差异化市场定位,以专业化、特色化、“货真价实”的金融服务增强竞争力,维护公平市场竞争;坚持创新驱动与科技赋能,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创新理念,完善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治理框架,提升经营效率和服务质效。
2.明确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各行在资源禀赋、业务生态、发展战略方向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差异化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共同营造有序竞争的金融共生环境。招商、平安、浙商银行郑州分行继续围绕建设零售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深耕细作,提升品牌形象;中信、光大、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利用集团和自身优势,做好做强综合金融服务;广发、民生、华夏银行郑州分行积极开展战略转型,按照新的发展思路,持续强化分行优势业务领域;兴业、渤海、恒丰银行郑州分行尽快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做出强项,找准发展路径。
3.完善服务体系。以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导向,科学规划机构布局。对新设机构,审慎评估,严格把关,以增强服务普惠性为原则,积极向空白地市和薄弱地区新增网点,限制向金融资源过剩地区聚集。对存量机构,动态管理、有序调整,通过撤并、搬迁、改造等,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拓展电子渠道,加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移动终端升级改造,推进电子渠道与传统渠道高效融合。加强科技运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延伸服务网络、下沉服务重心、改进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为企业居民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4.优化业务结构。按照“专注主业、回归本源”的要求,持续抑虚强实,有序压降非信贷融资规模,控制表外业务增速,提升信贷业务占比。优化资产配置,围绕河南重大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信贷投放,稳妥压降传统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提升负债质量,将违规的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靠档计息存款逐步清零,有序降低保证金和质押存单占比,控制协定存款和协议存款等高成本存款增速,构建来源稳定、结构多样、期限匹配、成本适当的负债结构。
5.加大科技支撑。加快建立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和运营模式,强化风险管理,提升经营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强化科技人才配备,提高研发能力,推动创新贴合基层需求的科技金融产品。提高科技在内部管理中的应用占比,依托科技手段,提升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河南辖内运营中心、灾备中心等专营机构的专业优势,推动运营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6.强化金融创新。鼓励各行在审慎监管下,以简单干净、突出主业为原则实施金融创新。提高分支机构创新的主动性,鼓励研发符合“三个有利于”[1]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效发挥股份制银行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创新流程和渠道衔接,缩短信息传递链条,构建总分支机构高效联动、前中后台深度融合的金融创新体系。加大创新支持保障力度,提高对创新产品的响应、落地效率。
(二)坚守风险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7.有效管控信用风险。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标本兼治,统筹推进信用风险防范化解,着力降低信用风险整体水平。建立全资产、全口径、全科目的动态监测机制,确保信贷、非信贷和表内、表外等各类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摸清风险底数,厘清隐性不良资产的结构分布,制定化解方案,降低不良资产偏离度。加大处置力度,综合运用现金清收、呆账核销、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和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积极参与单户对公贷款和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做到应处尽处。坚持真实处置,严厉打击借助通道违规处置、虚假处置、非洁净转让,确保处置结果经得起时间、实践和法律的检验。加强源头治理,摒弃“垒大户”“搭便车”“靠押品”心态,严把客户准入,做实贷款“三查”。加强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充分发挥联合授信、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对大客户授信风险控制的积极作用,加大对脱离主业盲目扩张、高负债经营企业的排查监测,稳妥化解集团客户信用风险。审慎开展异地授信业务,原则上不得开展省外异地授信,省内异地授信审批权限应统一上收至郑州分行。
8.切实防范市场风险。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深入分析每项业务和产品中的市场风险因素,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准确识别、监测和控制各类市场风险,确保市场风险保持合理水平。审慎稳健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严格对衍生品跨境交易和柜台交易的合规审查,严禁无真实基础资产的投机型衍生品交易,提升衍生品风险管控能力。加强衍生品的销售适当性管理,确保产品风险等级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
9.密切防控案件风险。加强案防全流程管理,重点关注事前预警教育与制度流程设计、事中合规执行与防范能力、事后规范处置和整改提升等,构建案防长效机制。完善案防监督问责体系,提升案防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严格落实案防工作“一票否决制”和目标责任制,认真执行“上追两级”“一案四问”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坚持查防结合、标本兼治,从制度和人员两个方面找问题,消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隐患。健全员工行为监督和岗位制约机制,加大员工行为失范监察力度,对异常行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10.严格管理声誉风险。履行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构建与自身规模、经营情况、风险状况相匹配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引发声誉风险。注重深挖信访投诉、监督检查等背后反映的合规和业务风险信息,全方位堵塞漏洞、规范执行,防控源头。加强全覆盖监测,补齐对自媒体、新媒体的舆情监测短板,严格防范第三方合作机构可能引发的影响本机构的声誉风险。完善处置机制,坚持科学分类、分级应对,灵活采取各类措施,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及时修复受损声誉和社会形象。
11.大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严格落实房地产金融监管政策,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速,确保房地产贷款集中度保持合理水平。加强全口径管理,将通过同业投资、理财投资、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资金统一纳入监测范围,防止监管套利。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零首付”“首付贷”等行为,严防各类资金变相或绕道流入房地产市场。合规开展银政合作业务,配合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对存量业务,对照河南省财政厅提供的政府隐性债务清单,明确偿付主体和损失分担,厘清各方责任,稳妥处置化解;对新增业务,审慎合规授信,规范支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合理融资需求。
12.有序化解交叉金融风险。主动清理多层嵌套、结构复杂的融资产品,严控银信类通道业务,重塑简单干净的资产负债表。审慎开展同业投资业务,落实专营要求,坚持穿透管理,足额计提拨备。规范理财业务,落实资管新规要求,加快清理非净值理财,并完成存量表外非标债权的整改。加强委托贷款资金来源审查和资金运用监督。依法合规开展代销、托管、承销、推介撮合等业务,做好风险隔离。严格第三方合作业务管理,坚持风险为本,谁出资、谁承担管理责任,严禁与总行名单以外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涉及河南辖内客户的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既要做好总分协同,又要明晰权责界定,确保每笔业务管理责任明确、收益风险匹配。
(三)聚焦主责主业,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13.服务重大战略落地实施。精准支持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三区一群”等,增加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落实落细各项金融政策,全力支持实体经济正常循环。鼓励利用总部集团优势接洽全国金融资源,积极引入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助力我省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14.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意识,主动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战略规划,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提高绿色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助力经济绿色发展。加大绿色信贷投放,重点支持低碳、循环、生态领域融资需求,坚决退出安全生产不达标、环保排放不达标、严重污染环境且整改无望的落后企业,逐步提高绿色信贷业务占比。拓宽绿色金融融资方式,积极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妥开展环境权益、生态补偿、碳资产抵质押融资。探索绿色业务创新,开发专业化、个性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品体系。
15.加大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将支持科创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围绕河南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鼓励设立科技支行或专营机构,完善科技信贷专项政策、运营机制、业务流程,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推出符合科创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为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支持开展以知识产权为质押的中长期技术研发贷款,扩大知识产权质押类贷款规模。
16.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我省“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的总体要求,重点服务河南六大战略支柱产业链、十大战略新兴产业链、四大未来产业[2]发展,分行业做好产业链金融支持方案。充分发挥股份制银行网络渠道、业务功能协同等优势,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争取总行专项信贷资源倾斜,稳步提升制造业贷款规模和比重。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实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助力河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17.增强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以“增强金融普惠性”为目标,多措并举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用好用足各项纾困政策,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但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建设,积极参与“银税互动”“信豫融”等合作机制,提升现有产品的线上化程度。创新产品和服务,着力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严格落实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倾斜,稳步提升小微企业续贷比例。
18.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优化“三农”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建立服务乡村振兴内设机构,在审批流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人员配备、考核激励、费用安排等方面加强政策倾斜。创新乡村振兴产品服务,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创新,依托“大数据”探索开发线上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展农村抵质押品范围,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信贷支持,实现脱贫地区贷款持续增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9.完善民生领域金融服务。主动对接建设河南服务业强省战略规划,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针对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趋势,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服务传统和新兴、线上和线下、城镇和乡村等消费场景。持续完善外贸金融服务,综合提供支付结算、融资增信、风险管理等优质金融服务。深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积极布局家政、育幼、体育、物业等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夯实发展基础,全面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20.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业务及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不折不扣执行制度,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现象。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构建合规、内审、监管多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用制度手段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管理和约束,确保各项制度执行到位。强化对制度执行不力的责任追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导致的风险事件加大问责力度,维护制度权威性、严肃性。
21.健全体制机制。健全适应业务转型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三道防线”建设,形成上下联动的矩阵式风险防控网络,提升对全面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优化绩效考核机制,适当提高合规类和风险类指标权重,完善发展转型类和社会责任类指标体系,实现收益和风险、速度和质量、当前和长远、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动态平衡和有机统一。建立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延期支付要求,严格执行薪酬延期追索、扣回制度。完善约束和问责机制,明晰风险管理责任,做到科学合理定责、严格分级负责、严肃分岗担责、严厉追责问责。
22.加强人员管理。加强高管理念引领,引导树立正确业绩观,改变“贪大图快”的短视行为,从顾大局、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角度,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健全高管履职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兼顾质量和效益、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及时纠正不当履职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员工培训,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专家型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完善员工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履职回避、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等制度,消除风险隐患。
23.打造合规文化。树牢审慎合规的经营理念,坚持风险为本、合规为先的原则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建立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完善合规管理配套机制,形成覆盖所有业务、岗位、人员的合规管理体系。多层次开展培训教育,将合规意识融入全员的价值观和思维理念中,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大力培育“合规从高管人员做起”“合规创造价值”“事事合规、时时合规、人人合规”的合规文化,真正构建“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的合规文化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辖内各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始终从政治高度谋划、部署、推动各项监管工作。各股份制银行要把党的领导嵌入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谋战略、抓改革、促发展、控风险和选人用人中的核心作用,党建工作要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合规管理、风险防控、金融反腐相结合,促进形成积极良性的金融生态。加强清廉文化建设,将清廉文化要求纳入从业人员行为管理,并与日常工作、价值理念相结合,构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管引领。辖内各级监管部门要按照“五位一体”监管任务要求,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快完善风险全覆盖的非现场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对各类金融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充分发挥现场检查的“拳头”“探头”作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传导监管意图;严格准入管理,强化事前辅导、事后评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推进监管联动、监审联动、内外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廉洁监管,构建“亲”“清”监管关系;以精准、科学、有效的监管,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辖内各股份制银行要积极履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将高质量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并与经营目标深度融合。要强化统筹安排,完善相关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对照本意见和相关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分解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与日常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压实责任,确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有效开展。
(四)加强考核评估。辖内各股份制银行要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问责到位的落实方案和措施,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中的成效、不足等进行定期评估考核,提出整改方向,并将推进进度和成果每年一次向监管部门报告。各分局应将所监管的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推动情况纳入监管评价。
(五)加强沟通交流。辖内各股份制银行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宣贯力度,确保覆盖各层级机构、各岗位人员,推动将贯彻落实本意见由外部要求转为内在自觉,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级监管部门要推动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各行在经营理念、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合规建设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经验分享,形成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金融共生环境。
[1] 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 六大战略支柱产业链: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链: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四大未来产业:北斗应用、量子信息、区块链、生命健康。
责任编辑:范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