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守住风险底线有助于财政的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4月14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在微博发文,他表示,守住风险底线有助于财政的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他指出,更可持续的内涵,不仅意味着政策制订要预留余地,不能打光全部“子弹”;更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方式来制造更多“子弹”,进一步拓展政策空间。
微博原文
#守住风险底线有助于财政的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今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刘昆部长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努力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也对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内涵作出了深刻阐述。
针对提质增效,我们不仅要从财务角度考虑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还要从政策角度考虑如何更好地稳定预期、引导预期和改善预期,通过以“政”领“财”,让财政政策转换为发展的确定性。而更可持续的内涵,不仅意味着政策制订要预留余地,不能打光全部“子弹”;更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方式来制造更多“子弹”,进一步拓展政策空间。
面对公共风险不断迭加、演化的复杂局面,未来的财政政策无论是提质增效,还是更可持续,其基本前提是必须守好风险底线,实现支出规模与政策力度的基本稳定,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挑战留出操作空间。具体到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应该守住哪些底线?如何守住底线呢?这需要我们对当前的财政能力和未来的腾挪空间有科学预判,并依据底线思维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性、前瞻性思考——搞清财政的主要风险点在哪里,财政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处置过程中,部分地方采取的措施,只是起到了风险递延或是转嫁的效果,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或对冲风险。
针对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财政政策需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尤其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具体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动态监测,保持高压监管态势,避免风险向企业、银行甚至社会公众转移,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这一底线。针对一些地方政府仍具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存在变相违规举债的冲动,需要继续把好“开前门、堵后面”的政策关,积极运用好专项债、中央直达资金等工具,守住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底线。鉴于全球范围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去年提出的“六保”任务以及基层的“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仍是202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这也意味着财政政策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不急转弯”要求,进行科学地统筹安排,既要继续实施和巩固部分优惠性帮扶措施,又要有序退出部分阶段性政策,努力把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变为具有长期效应的“制度性安排”,以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image=1}
责任编辑:蒋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