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98

追芯探路: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支持一个项目10年?

瞭望2021-04-14 11:03:271

原标题:瞭望|追芯探路④: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支持一个项目10年?

◆有业内人士直言,这一两年间,国内芯片封装厂猛增至400家,还有很多企业在筹备中,但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芯片封装厂

◆一些地方政绩驱动求大、求洋、求快,导致集成电路产业出现“新官不愿理旧账”现象,“建厂”成了“香饽饽”,“维持”成了“烫手山芋”

◆纵观近20年发展路,国内芯片产业紧缺的不是热度,而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冷静

◆此为《瞭望》专题报道《追芯探路》中的一篇

{image=1}

原题丨将芯片热变成持久战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震宇 方问禹

当前“卡脖子”技术攻坚战事正酣,集成电路产业迎来风口,政府、资本与人才合力烘托,近两年国内新增有关企业超过10万家。

纵观近20年发展路,国内芯片产业紧缺的不是热度,而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冷静。

两年新增集成电路企业超过10万家

宁波一家集成电路企业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中高端芯片封测业务。仅3年,这家企业就成为业内追捧的优质资产,步入上市程序。《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的创始团队均出自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前三位企业,赶在行业风口离职创业。

“再往前5年,这些人都不敢出来创业。”企业一位高管说,集成电路产业资本和技术门槛高,市场和政策风险大,创业者需要更猛的风口鼓动。

2017年前后,这样的风口显然已经打开,技术、管理团队出走创业甚至形成一种气候,他们创设了大量企业,不断推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细分领域深化。

半导体靶材是芯片的重要原材料,国内能供应高端产品的企业仅有几家。而半导体靶材的原材料——高纯铝、高纯铜等,国内则完全依赖于从日本、德国进口。虽然目前还没有遭遇“卡脖子”,但这种可能性和担忧,已经催生了商机和实际行动。

在这轮产业风口中,国内半导体靶材企业也有一些团队出走创业,寻求产业上游的新材料突破。其中一家新材料企业引进海外技术团队,瞄准高纯铝的国产替代,实现6N级高纯铝材料技术突破。

芯谋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全国有超过21万家在业、存续的企业从事集成电路相关行业,其中2019~2020年国内新增集成电路企业超过10万家。

业内表示,2018年以前,国产芯片中高阶应用极少,产业链条不成气候,国内电子产品企业会首选美企芯片。中兴事件以来,在政策、资本集中关注下,国内芯片产业迎来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并在局部领域取得了突破。

光刻胶是集成电路制造最为关键的电子材料之一,此前日本占据全球市场80%份额,美国占比超过10%,剩余主要在韩国。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遍布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受到广泛冲击,零部件产能不足现象突出,其中光刻胶进口明显收窄。

记者了解到,经历几年攻坚,国内光刻胶已经有所突破。比如成立于2018年的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研制出ArF光刻胶,近日通过客户使用认证,开始小批量生产,用以支持国内50纳米闪存芯片制造。

扎堆、跨界,警惕新一轮集成电路“大干快上”

集成电路产业链条包含设计、制造、封测、组装等四个环节,其中制造是关键,也是我国被“卡脖子”的主要环节,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设备和材料,包括光刻机、光刻胶、半导体靶材等,二是技术高度集成的制造工艺。

回望集成电路产业的潮起,一些业内人士担忧,不少资源侧重于产业链“两头”,其存在炒作和低水平重复的短期行为。

因为风口大、门槛低、来钱快,大量资源涌向设计环节,且停留在表层:照旧用国外基础软件,打国内品牌,占国内市场,处于产业风口容易生存,但随时可能被“卡脖子”,不具备不可替代性。

有业内人士直言,这一两年间,国内芯片封装厂猛增至400家,还有很多企业在筹备中,但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芯片封装厂。

跨界做芯片现象也暗藏隐患。不少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企业跨界做半导体,以雄厚的资金和深厚的人脉,携风口盛势乘兴而来,并非全是为了技术攻坚、产业发展。

十年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有过一轮“大干快上”热潮,海安绿山、昆山德芯、东营联芯、南昌晶芯等项目高开低走,最终在喧嚣中离场,既浪费资源,更耽误时间。

阴影并未散去。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地24个非一线城市,签约半导体项目超过20个,总投资金额超过1600亿元。

教训并非没有。此前声称投资1280亿元的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投资450亿元的江苏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等“明星项目”,在2020年爆出问题甚至倒闭。

运行不到三年即问题累累,业内对此似乎并不惊讶,称之为“爆雷”。有受访者介绍,一些人纠集“散兵游勇”和陈旧设备回国追逐芯片产业风口,有惯常的套路:启动资本在业内高薪挖人、互挖墙脚,包装神秘团队,迎合地方政府政绩需求,批土地、拿补贴,先把项目建起来,然后在技术门槛和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留下烂摊子给政府接盘。

一些地方在政绩驱动下求大、求洋、求快,但产业的发展需要判断市场需求强弱、掌控时间节点和产业周期、兼顾技术积累和可持续性,二者之间矛盾,导致集成电路产业容易出现“新官不愿理旧账”现象,“建厂”成了“香饽饽”,“维持”成了“烫手山芋”。

有业内人士表示,专业的产业需要专业的人才运营,踏实的产业需要踏实的企业构建。若仅为上市变现,或为拔地而起的半导体商业楼盘,或是炙手可热的商业流量,这些进入集成电路产业的资源反而会带坏产业风气。

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支持一个项目10年?

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乱象,有关部门启动“窗口指导”意见加以规范,得到业内人士支持。

做好打“持久战”准备。业内认为,芯片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密,技术积累与更新循序渐进。我国发力攻坚芯片“卡脖子”技术,也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充分理解产业特性、尊重产业规律,避免低水平重复、半路反复。

“不吃10年苦,恐怕赶不上,但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支持一个项目10年呢?”有企业坦言,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做集成电路有多难,或者被政绩观所累,把项目高高兴兴引进来,但后面支持力度不够,产业就容易夭折。

围绕局部聚力攻坚。我国芯片产业基础薄弱,诸多细分领域存在软肋,面面俱到、均衡发力并不可取。更现实的路径是,聚焦几类核心产品,潜心做到世界第一,就能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这需要充分发挥产业界的专业能力。半导体产业更是个工艺、手艺活,区别于技术领域的院士教授、科学家,敏感、懂行的产业界人士,能在产业攻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团队实力究竟如何?是否契合芯片产业攻坚整体布局?企业规划路径能否行得通?……这些问题对于审核团队的专业性提出了严苛要求,直接影响产业攻坚、资源利用的成色。

引导市场助力。在实际应用中改善性能,是芯片技术提升的重要环节。国内集成电路技术攻坚、产业加速发展,需要更好发挥市场优势和动力。不少企业表示,以韩国模式为参照,政策资源不仅偏向技术研发企业,也要在市场端发挥效用,引导支持国货。LW

责任编辑:蒋晓桐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