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13岁女孩掷70万买图 这样的“设圈”你懂吗?
原标题:13岁女孩掷70万买图,这样的“设圈”你懂吗 | 睡前聊一会儿
近日,一则关于“设圈”的新闻出圈了。13岁女孩豪掷70万,只为请画师画几幅图,家长发现后要求画手全额退款;而画手也表示委屈,因为女孩的网络简介特意写明自己“已成年”。最终,相关画手与家长同意退还部分款项。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好奇,神秘的设圈也随之走进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设圈就是人设圈。所谓玩人设,其实就是养“纸片人”。由买家设定好纸片人的性格和外貌特征,再请画手根据要求作出原创设计。正如“60后”的邮币卡、“70后”的烟酒茶,设圈可以看作是属于“90后”“00后”等更年轻群体的圈子。不同的是,深受动画、漫画熏陶,设圈具有鲜明的二次元属性;并不强调爱好者之间的互通有无,设圈因而更加注重人设的独一无二。
{image=1}
一件不能商用、不能传播的数字绘画作品为何能卖如此高价?设圈究竟有什么神奇魔力可以让孩子欲罢不能?要看到,无论是对自我的设定,还是对全新人物的虚构,创作者可以为人物设计专属的外貌、身份、故事、性格。正因如此,很多买家在虚拟人物身上倾注大量情感、投射自我期许,称纸片人为“儿子”“女儿”,将完善人设的过程叫作“养孩子”,不仅找画师精心装扮,甚至还会通过给娃“找另一半”等方式为人设创造未来。这种感觉有点像过去给电子宠物买皮肤和道具,但其智力投入、情感投入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句“我们真的活在同一个世界吗”道出了多数圈外人的心声。和cos圈、电竞圈、宠物圈、同人圈一样,设圈形成了独特的二次元文化。怀有相同兴趣的人在网络上找到同类,形成“趣缘”社群;而“金主”“设子”“服设”“巨人车”等暗语筑成的堡垒,层层设置的潜规则及新玩法,让圈里圈外的隔阂深如沟壑。此外,设圈还形成了独特的交易方式及产业链条。
入圈人数由少到多,画稿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纸片人已成为“吞金兽”。正是因为人设的唯一性,所以一般不能卖给多个买家,画作自然供不应求;也正因为人设的私密性,这一独特商品逐渐采用了私密拍卖的形式。不同于起初以私人、商用为主的零散约稿,时下的设圈交易常通过QQ群及其他垂直平台的渠道进行。问题在于,交易多通过社交网络“私戳”,远离大众视线,缺乏平台监管,没有定价机制,加之不少未成年人参与其中,导致交易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价格也容易产生严重失衡。无论是此前拍出32万高价的人设图,还是此次女孩花70万买画的纠纷,都说明其交易模式存在严重漏洞。
一位职业画家评论,设圈仿佛神秘地带,别出心裁的规则和规矩超出认知。事实上,约稿拍卖流程完备,专有名词层出不穷,看起来很有规矩的“设圈”更面临着乱象迭出、发展无序的问题。可以说,设圈成也圈子败也圈子。爱好者聚在一起并形成垂直小众的圈子,在抱团取暖、相互认可的同时,也会形成自我保护、排斥外界的游戏规则。而圈子的排外属性,又使得很多“玩法”游离于法律秩序及市场规则之外,成为负面事件的导火索。
{image=2}
悲欢并不相通,圈里圈外并不苛求彼此理解,只需做到相互尊重。但尊重的前提在于,圈内生态合法合规、健康安全。毕竟,“圈地自萌”无可厚非,参与者开心就好;但如果游走在灰色地带、违法边缘,小圈子就会酿成大危害。游戏规则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故意设计的上瘾机制、诱导消费的意图?是否存在纳税、版权等方面的漏洞?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为二次元圈层塑造更好的文化生态,为爱好者的安全参与和良性互动保驾护航。
回到事件本身,女孩斥巨资养人设并非孤例。从给主播疯狂打赏,到充值数万元玩网游,一段时间以来,孩子背着父母花出巨款的新闻一再引发热议,也映照出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生活样貌。一边是着迷上瘾、失去理智的熊孩子,而另一边是焦头烂额、疑惑不解的父母。面对未成年人生活不可避免地与互联网发生联系的现状,家长除了应该努力跨越数字鸿沟、了解孩子的思想世界,还应该给孩子的心理世界多些关爱与呵护,防患于未然。只有真正打开心结,才不会等到孩子语出惊人、剑走偏锋后,才追悔莫及。
这正是:圈子有个性,更要有品性。“神兽”有心结,亟待各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