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896

刘尚希:风险定价机制可能导致负利率

新浪财经2021-04-19 10:59:510

4月19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风险定价机制可能导致负利率,他指出,在不确定性很大的环境下,定价尤其是金融产品定价,则主要依据风险来进行确定。风险定价的主要依据不是供需关系,而是风险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负利率?他表示,从风险定价的角度解释,投资者宁愿倒贴钱,也希望持有这项资产,比如,购买负利率的政府债券,更多是基于规避公共风险的考虑。

微博原文

#风险定价机制可能导致负利率#

我们探讨债务问题,离不开对利率的分析。当利息降至很低,甚至为负时,债务反转成为了有收益的资产,甚至不再需要考虑偿还的压力。当前,美国的名义利率低企,特别是短期国债利率接近于零,如果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利率已经为负。在此情况下,美国未来的实际债务成本反而比现在更低。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大规模举债,不仅有助于对冲疫情风险,还能实现低成本的经济刺激,从而成为了该国谋求自身“战略利益”的一项常态化举措。事实上,我们经常探讨的债务率或杠杆率过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或债务风险的观点,通常是忽略利率因素情况下做出的逻辑推断,或者是基于利率大于零的前提条件。这在利率水平大幅下降的宏观背景下需要进行重新度量。

针对利率为何会下降或上升,过去都是按照供需关系去解释,也就是说,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资金价格。但在不确定性很大的环境下,定价尤其是金融产品定价,则主要依据风险来进行确定。风险定价的主要依据不是供需关系,而是风险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负利率?从风险定价的角度就不难解释。投资者宁愿倒贴钱,也希望持有这项资产,比如,购买负利率的政府债券,更多是基于规避公共风险的考虑。这也是新形势下风险定价内在机理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资产与负债的关系、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公共风险水平很高的条件下,可能都并非传统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类似于物理学领域电磁环境下的电荷变化,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因此,在新的全球金融体系以及公共风险背景下,再运用传统理论解释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资产与负债的关系,并以此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很可能出现误判。当风险管理替代供需关系,成为宏观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时,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当前问题并不断推动国内政策的优化调整。比如,针对国外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我国应积极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更好体现风险定价原则;另外,引导利率水平适度下行,进一步提高我国实体经济及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image=1}

责任编辑:蒋晓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