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创资讯:国内“补偿式消费”如潮 猪市却“冷清之极”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期货实时行情与资讯
来源:卓创资讯
【导语】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似乎格外火爆,“补偿式消费”热度爆棚,各大景区游人如织,消费市场热闹非凡。但猪市却比较冷清,猪价不断刷新近两年的新低。
一、“五一”补偿式消费热度爆棚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似乎格外火爆。文旅数据显示,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外卖订单量达到近5年来最高,“五一”酒店外卖量同比超2倍。
一系列数据均显示今年的“五一”消费端热闹非凡,“补偿式消费”对国内经济提振力度极强。但生猪市场却显得“冷清之极”,这也反映出“五一”消费热潮对生猪消费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
二、三分涨、七分跌,此“消费”非彼“消费”
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显示,近十年“五一”假期猪价有7年下滑,3年上涨,其中环比涨幅最大的为2014年的7.91%,今年则是跌幅最大的一年(3.39%)。三分涨、七分跌的行情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节假日对猪肉消费的带动效应并不相符,反而与猪周期紧密相连,同时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深远。
{image=1}
图1
细看今年五一行情,卓创资讯监测节前一周,国内猪价基本止跌,主销区浙江成为全国最高价,标准体重外三元成交价格在24.72元/公斤。此时业者对五一行情多有期待,但奈何需求迟迟未有明显提振,消费端主导的行情下滑由南向北传导。消费疲弱的广东市场最先反应,价格率先出现下滑。4月28日广东与辽宁价差缩减至1.13元/公斤,“北猪南调”无利润可言,外调量缩减,加之北方市场出栏积极性节前提升明显,辽宁、河南等外调大省猪价随之下滑。
{image=2}
图2
有意思的是今年“五一”前后高价四川与低价河南价差基本消失,节后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究其原因卓创资讯认为:首先,山东、河南一带1-2月份疫情偏重,西南市场则几无影响,西南集团猪场产能大量释放,是西南猪价快速向北方靠齐的重要原因;其次,4月四川降雨天气增多,局地疫情零星散发,养殖单位出栏积极性提升;最后,5月份开始执行的区域间限制调运政策亦或是各大区域间价格差距缩减的原因之一。
消费端也并非全无反应,“五一”消费拉动下四川、河南市场5月1-2日价格出现小幅反弹,但仅持续短短一天便调头向下。卓创资讯监测全国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节前备货期涨幅不足1个百分点,也说明五一火热的消费市场对猪肉的消费支撑力度不足;供应端虽表现为标重好猪偏紧俏,但150公斤以上大肥仍比比皆是,牵制作用比较明显。
三、超长盈利周期下资金持续涌入,产能释放大趋势难改
2018年国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产能重挫的同时猪价屡创历史新高,卓创资讯监测国内自繁自养养殖盈利最高点超过4000元/头。截至2021年4月份,持续超高盈利已超过两年,而利润是驱动行业扩张的最根本原因。
大量资金开始涌入生猪市场,行业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传统头部企业更加强势,上游饲料企业亦开始快速布局养殖行业,在此期间亦不乏跨行业资金举旗进入。据卓创资讯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进驻生猪养殖行业的资金额高达5000亿元,虽有疫情阶段性干扰,但资金仍是“掷地有声”。
2021年仍是国内生猪产能不断释放的一年,价格虽会出现季节性、阶段性反弹,但业者的“逐利”行为或一定程度上稀释价格波动的幅度,而产能释放的大趋势或难以改变。相对于供应端,上半年猪肉消费清淡形势显著,下半年在进口冻肉冲击、替代回归效应较弱的情况下,猪肉的终端消费仍难有显著改观。因此长线来看,猪价下行大趋势难改。
责任编辑:李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