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215

林伯强:减煤、控油、加气是短期化石能源结构转换的基本特征

新浪财经2021-05-20 17:15:570

【编者按】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碳中和的践行程度,影响着全球碳中和的实现,我国要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再用3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如何看到这样的时间点设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绿色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在政策层面,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对企业来说,如何应对这一历史性变革?

新浪财经中国碳公司评选邀请多位业内专家,详解碳中和对我国未来数十年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之道。

{image=1}

【本期嘉宾】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访谈实录】

新浪财经:您是研究能源的专家,从能源角度出发,什么是碳中和?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我们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难度在哪里?

林伯强: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向国际社会的承诺。目前中国年碳排放量约为100亿吨,经过短短的40年,使净碳排放接近零,主要是通过拥有等量碳汇(或者国外的碳减排信用)抵消自身的碳排放。2060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使得之前宣布的2030年达峰目标更具约束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统(生产和消费),这个能源系统还将持续扩张,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例在85%左右,碳中和的主要抓手是把这个系统倒过来,建立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碳中和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碳中和成本影响的相互关系。迈向碳中和机遇和挑战并存,能源行业的机遇大于挑战,但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新浪财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下要务。您如何理解我国要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再用3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这个时间段的设置?对我们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林伯强:其实,全球能源结构与中国差不多(85%化石能源),但中国煤炭多,碳排放也更多些。由于能源结构和发展阶段,中国碳中和更难和更复杂。中国2060碳中和进程将对全球碳中和具有重大意义。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碳中和对中国而言可能困难更大一些。因为其他发达国家能源需求相对稳定,可再生能源都可以直接替代化石能源,满足能源需求。而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化石能源占比非常大,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系统,更重要的是这个系统还在扩张,因为中国还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还在增长,因此整个社会对能源、电力需求也在继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要平衡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碳减排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可能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新浪财经:您能介绍下当前中国的能源结构吗?实现碳中和是否意味着化石能源将退出历史舞台?在能源替代方面,有哪些方案可行?相比较而言,在当前的清洁能源中,哪些能源更能满足碳达峰、碳中和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林伯强:中国低碳清洁转型要求尽快大幅度减少煤炭消费占比,控制煤炭消费。减煤、控油、加气是短期化石能源结构转换的基本特征。由于减煤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的一致性,使得减煤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能源国企提供了超过80%的能源供给,需要鼓励能源国企进入转型。

从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来看,在资源禀赋的约束下,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占比57.5%,石油消费占比18.9%,天然气消费占比8.1%,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接近85%。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较高。目前中国由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接近100亿吨,从分品种化石能源碳排放来看,煤炭消耗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75亿吨,占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超过75%;其次为石油和天然气消耗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占比大致为14%和7%。

中国也在不断尝试碳排放更低的能源方案,并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领 域进行了大量投入。2020 年中国风电和光电的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了 280GW 和 250GW,合计占 中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 24%;2020 年风电 和光电发电总量合计仅占当年发电总量的 9%左右。但是风电光伏也具有不稳定 性以及电网调峰等问题。中国核电发展空间依然比较大。2020 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接近 50GW,仅占电力装机总量的2%,却占了总发电量的5%,整体上核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核电高效、清洁、稳定的特征也使得它有潜力在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中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满足政府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的目标,一次能源需求增长需要控制在2%以下。水电增长会相对稳定,核电有安全方面考虑,可再生能源风电和光伏增长速度快,但目前占比很小。只有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当可再生能源比例足够大时,才有可能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替代煤炭。因此现阶段比较快的煤炭替代的重要条件是能源需求增长必须比较低。

电力系统近年来风电和光伏的利用小时数持续提升,说明消纳情况好转。但是风电光伏的利用小时低,不能高估其装机增长速度对低碳转型的影响。火电利用小时持续走低,定位开始转变,更大幅度参与调峰,保障电力稳定和电网安全。

今后新能源发展的焦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应对不稳定和扩大运用端。储能和氢能将来的主要功能是将不稳定的大规模风电光伏变成稳定的能源,可储可运。电动汽车不仅是清洁和石油替代,还将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冲高峰负荷不断攀升带来的系统成本。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微电网等可以整体提高能源效率。火电短期可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中长期可以为不稳定的风光备份和调峰,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可以解决火电碳排放问题。

城市应该是碳中和的先行者。城市碳中和比企业碳中和更有实践和政策意义。首先大多数碳排放来自城市(70%),其次是城市居民有比较好的低碳认知和支付能力。最后,城市碳中和是一个全面系统改造。城市低碳能源系统需要贯彻广义节能原则:包括提高效率、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数字化为综合性的推动因素。无论如何,城市需要率先提出先于2060年的碳中和承诺,全国才有可能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

新浪财经:日本福岛核电站核废水事件前段时间引发了全球热议,核电作为当前一个重要的清洁能源,就我国当前的技术看,在应对此类危机上,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林伯强: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显然严重影响了中国核电的发展,加之国内电力供需相对宽松,近十年来核电似乎发展速度减缓,但是核电发电量仍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已有52GW核电装机容量处于商业运行阶段,还有19GW装机容量处于在建阶段,预计2025年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70GW。核电由于安全考虑而需要做出布局上的安排,因此也不宜夸大中国核电的规模潜力。但是,由于目前核电比例很小,在风电光伏以及水电都面临着不同发展瓶颈的背景下,清洁稳定的核电也将成为政府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选择。全球的碳中和也需要发展核电,或许在某个时间点,我们需要评估是核电安全威胁大,还是气候变化的威胁大。随着碳中和的推进,核电的作用将可以得到进一步认可。

新浪财经: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如何践行碳中和对全球来说,意义重大。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当前在政策上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林伯强:由于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和越来越不稳定的能源电力系统,未来系统成本将大幅度提升。仅靠电力系统内部无法化解转型成本。政府补贴随着规模扩大不可持续,因此需要通过市场来提高清洁能源的竞争力、提高价格(成本)抑制消费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碳交易市场可以提高碳成本,推动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和转型转移。而电力市场改革可以让电价反映市场供需和碳中和成本。

政府应当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将碳中和目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中,完善气候变化相关的立法工作,不仅可以将碳中和愿景提升为社会行动共识,同时可以保障碳中和承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另外,还需要加快构建统一有效的全国用能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新浪财经:实现碳中和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它需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达成共识,共同行动。根据您观察,就这一点的共识方面,目前这块是什么状况?在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合作方面,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林伯强:美国举办全球气候峰会,中国、俄罗斯等 38个国家的领导人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会议旨在强调采取气候合作行动的迫切性,并重点就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承诺进行协商。欧盟也推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把贸易全球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化密切联系了起来。

以往的贸易全球化,可以全球资源优化布置,其中含有政治因素,但主要是经济利益。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化,也需要全球资源优化布置,主要是责任和贡献,更需要对话合作。因为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只能是全球化应对,这是由于碳造成的影响不分排放地点,而且碳排放可以转移。

逆全球化和贸易战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是贸易大国,也一直是贸易全球化的倡导者。在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倡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化。全球各国应该以贸易全球化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化。减少清洁能源发展的贸易障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清洁低碳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尽可能避免贸易冲突,为低碳转型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浪财经:具体到行业您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给不同行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冲击最大的行业有哪些?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高碳产业和企业会面临哪些生存危机?

林伯强:以往节能领域的工作主要围绕生产侧提高能源效率,中国单位GDP能耗自2012年以来累积下降25%左右。未来广义节能应该包括提高效率、消费者行为、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者行为需要转向低碳消费。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品迭代频繁,因此需要利用生产余料废料进行循环、再生产利用。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重工业部门,应成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费。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会带来就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机遇,同时也将迎来巨大的挑战。无法否认的是,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定,大部分新能源行业、储能行业与节能行业将会迎来发展机遇。对这些行业进行投资或许都将有长期收益,包括节能技术、节能设备、新能源车产业链、光伏/风电产业链等。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提速,而在进行深度脱碳的过程,各类负排放技术也将大量启用,发展过程中会带来就业以及周边产业链发展。其他如造林、农林废弃物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也会迎来比较好的增长。当中国的碳排放达峰并开始下降以后,本身具有经济效益的节能减排的项目将逐渐减少,使节能带来的减排空间缩小。因此,在碳排放从达峰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减排的主力新能源将是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主要替代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应当鼓励这些行业的企业尽早转型。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三个高耗能产业用掉了21.4%的电量,是目前风电和光伏电量加总的2倍多。需要通过碳交易和电价抑制高耗能和迫使高耗能转移,其轻重缓急需要关注产业链的竞争力。目前最终的煤炭消费中,有三分之一用于直接消费,三分之二用于资本形成,因此中国目前依然是“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不是“消费型”的能源消费结构。2018年美国商业和居民电力消费为 75% ,中国仅有30%。

新浪财经:对个人来说,在实现碳中和前景的路上,需要做哪些?

林伯强:消费者是应该是碳中和的积极参与者。碳中和要求低碳消费成为一种趋势,生产和消费碳排放同样重要,政策之所以倾向于在生产侧发力,只是因为更容易些。消费者对碳中和目标的行为认知,以及对碳减排的支付意愿等,很可能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无视消费端,生产侧技术进步导致的减排会被增加消费排放所抵消。政府的减排政策设计要兼顾消费侧,提高消费者对碳减排的认知能力,加强低碳意识教育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

--访谈结束--

>>>>>>>点击了解更多中国碳公司评选信息

责任编辑:张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