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赛成了“极限挑战”?行业赛事应该如何规范
原标题:越野赛成了“极限挑战”?行业赛事应该如何规范
{image=1}
导读:“真是极限运动,不是开玩笑的。”当他小心地穿过陡峭的崖边,最终完成了这场难忘的越野启蒙,也就此终止了对越野赛的向往。但是,还有很多人继续跑了第二场、第三场……
作者 | 第一财经 马晨晨
一场比赛再次搅动了平静的越野赛圈。
近几日屡被提及的一组数字是:172人参赛,21人遇难,死亡率约等于12.2%。这场5月22日发生在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的公共安全事件,引发外界对于“越野赛”的不解。
看到这则消息时,50岁的跑友黄诚立刻想到自己的经历。
2015年冬天,他第一次参加由某省直机关组织的越野赛。37公里,他跑了7个半小时,比同距离路跑的时长多了一倍不止。把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的沙石路踩了个遍,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越野跑和路跑完全不同。接下来的十公里,他只遇到了一个补给点。
“真是极限运动,不是开玩笑的。”当他小心地穿过陡峭的崖边,最终完成了这场难忘的越野启蒙,也就此终止了对越野赛的向往。但是,还有很多人继续跑了第二场、第三场……
一个典型的中国越野赛选手是什么样的?
“一开始路跑跑得不错,然后就想参加越野赛,就像你打游戏,一级级上来。纯靠‘跑’积攒经验,没有专业指导。”在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中国大陆组织机构代表苏子灵看来,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任何一场赛事的安全都需要组织机构和参赛选手的共同配合。苏子灵认为,行业缺乏强制性标准、办赛企业准入门槛低,这些顽疾不仅滋生了赛事组织上的安全隐患,同时麻痹了选手的安全意识。对于这些“边跑边成长”的资深运动员来说:安全,往往被排在了速度、名次、甚至奖金后面。
“是要野蛮生长,还是高质量发展?”《半月谈》在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事故的评论中发问。
“别看就是换了个地方”
“我不可能出现这种事。”这是罗川被朋友圈里的遇难者信息刷屏后的第一反应。他很自信。
罗川是个42岁的湖南男人。过去的三年多里,他跑了十场以上的越野赛。赛事规模有大有小。
他自然地把去跑越野赛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精英选手,为了争取好的名次和成绩,轻装上阵。另一类是“佛系”选手,纯粹为了体验户外运动的乐趣,全副武装。
罗川属于后者。
作为基本的安全保障之一,国内的每场越野赛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列出强制装备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保温毯、救生口哨、水具。赛事开始前,由专人检查确认才可出发。
以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为例,根据《2021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赛事手册》,组委会强制参赛者携带9个装备:号码布、计时芯片、电子轨迹、GPS跟踪器、照明设备(头灯)、水具、救生毯、口哨和手机。
被外界广泛质疑的一点是,这次在高海拔地区举行的比赛中,强装保暖品仅救生毯一项。保暖内衣、冲锋衣均未被列入其中,仅作为建议装备写进了赛事手册。而此后当地救援指挥部的通报显示,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中,所导致的失温现象,正是21名参赛选手遇难的重要原因。
“强装清单对我来说就是个参考,每次我都是超量带。经常有人半路没等到补给点就渴得不行,找我借水,还有能量棒。”罗川说,他在跑步的时候并不会那么拼,优先保证自己的水和能力补给充足。即便全程都不提供补给,他一样能安然跑到终点。
尽管不被一些人理解,但是罗川坚持这么做。“安全第一”,他认为这种意识来自于年少时潜移默化的教育。他曾经在市一级的乒乓球比赛中取得名次,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小时候常在教练的指导下跑1500米和3000米。
苏子灵认为,罗川的早年经历在越野赛的选手中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是从成年后的“跑”开始,在“跑”中自学。
苏子灵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马拉松作为路跑运动,一般在城市间干道进行,赛道都是符合要求的铺装路面,比赛路线的海拔落差在几十米以内。每隔2.5公里或者5公里会设置一个补给点,救护车在选手身后缓缓地跟着,安全保障成熟完备。
越野赛则多是在远离城市的荒野举行。根据ITRA规定,比赛路线中70%以上路面状况为“非铺装路面”才可称之为越野跑,全球影响力最大、难度最高的极限越野跑赛事之一“环勃朗峰超级越野挑战赛”(UTMB)更是要求“非硬化路面”要超过80%。
对此,黄诚感触颇深:“别看就是换了个地方,以前的经验完全用不上,都是未知。”
他一口气列出了五个劝退原因:路程惊险,他跑的那场越野经过了一侧高数十米的悬崖;未知因素多,比如前一个人踩过的路,可能会更容易打滑;赛道设置合理程度有待论证,他走过某段必经的泥地时,和身边的选手一样全身裹满泥浆;参赛人数少,选手遇到急事互相之间没有照应;救援不及时,组委会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在荒郊野岭连求援的路人都难找。
罗川和黄诚,两人都自称“佛系跑者”。不同的是,黄诚被意料之外的越野险况吓住了,于是他短暂地加入又退出了越野跑圈、转而继续他的马拉松赛。罗川则是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安全保障,把“佛系越野”作为一个平衡满足和风险的折衷方案。
火爆的赛事与强制标准的“缺失”
艾媒报告《2019年中国马拉松产业研究与用户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越野跑赛事已经达到了481场,数量甚至超过249场的马拉松(不含半程马拉松等)。
2014年以来,由于审批权的放开,各类马拉松赛事呈井喷态势。与此同时,越野赛事凭借其便于在景区内举办、人气旺盛、促进消费等优势条件,同样受到了地方政府、景区和社会资本的青睐。
“通常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地方政府或者景区为了当地做宣传,由政府出资付给主办方报酬;另一种是多家社会上的赞助商赞助这个赛事,选手的参赛服、补给品、广告牌、赛事宣传上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曾参与相关赛事主办及承办方的郑女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以前,年度注册增速均超过30%。其中,2019年,我国新增超2.3万家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达到顶峰。截止到5月24日,我国今年新增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超2400家。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越野赛选手出现伤亡的情形,多以个案出现,被归因为选手自身因素的居多,鲜有集体反思。而一些规模小、品牌弱、起步晚,以及过度追求长距离、高挑战的越野赛事中,安全隐患尤其突出。
2021年5月4日,乌蒙山超级越野赛选手杨某某在参赛的过程中,出现失温乃至幻觉。组委会公告称,其在抢救过程中由于山体塌方,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不幸离世。
“只要交了钱,没经验的人都能参加上百公里的越野赛。我还遇到过好几次,有经验的参赛选手连强制装备都不用检查,直接就让过了。还有好几公里没有补给点、补给点只有矿泉水没有运动饮料,连盐都没有的。我就觉得奇怪,难道极限运动不需要标准吗?”罗川说。
{image=4}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中国马拉松官网发布了2021版管理文件汇编,其中第五部分为《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该标准对越野跑运动赛事的赛道标识、赛道设计、赛道交通管制与关门时间、补给站、强制装备设置及检查等方面作出要求。
例如,赛事组织者须在选手签到时对强制装备进行检查,并在赛事中途设置一个或多个装备检查站,原则上须进行轮检,条件不允许的赛事可进行抽检,抽检人数不得低于抽检项目参赛人数的50%。再如,组委会在赛道沿途应大约每10公里确保设置1个补给站,2个补给站之间最远不应超过20公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比赛性质、天气情况和参赛人员数量,将补给站的间隔缩短。
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份标准仅是作为指导意见,并不具备强制力。
“在这方面,马拉松已经做得比较规范了。一般马拉松赛都会找中国田径协会或者中国登山协会出面指导认证,政府审批的时候也会看重这一点。但是越野赛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组织企业的资质基本是一片空白,补给和救援要求也没有量化。”一家体育赛事组织机构创始人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2021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百公里组的报名须知中写到,近1年至少完成过2次全程马拉松或1次50公里及以上越野跑比赛,选手需向组委会提交最近一年内同等级别赛事的完赛成绩证书。底下一行文字同时注明:“选手报名即代表自愿无异议的对自己的参赛资格真实性承担全部责任,赛事组委会将不对选手体检报告及报名资格做审核。”
5月23日晚,国家体育总局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
5月24日,浙江省体育总会紧急发布了《关于加强体育社团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称,暂停中长跑和越野赛有关赛事活动举办,要求对所有体育赛事活动进行安全风险排查。
“回家才是比赛的终点”。5月初甘肃省瓜州县的一场戈壁挑战赛的海报上写道,这也是越野跑圈的许多人不断重复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丰台一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为西城区金融街某公司职员
1月24日,北京市第274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薄澜通报该区疫情信息和相关处置情况。1月23日14时至24日14时,丰台区新增6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为管控人员,现已转入定点医院。其中一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为西城区金融街某公司职员,现住丰台区郑王坟141号院3号楼1门。近两周,除工作时间外,偶尔在住所周边超市购买生活物品。0000北京:促进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
根据配套的《北京市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支持培育一批门店宅配、“前置仓+提货站”、“安心达”、无接触配送等示范项目。在这一领域对中国依赖巨大,美国称将全力减少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白宫周二表示,美国必须与盟国合作,获取制造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矿物,并视环境保护和其他利益冲突的情况,在美国国内进行加工。{image=1}报道指出,这种新战略将包括通过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扩大对电动汽车金属项目的国际投资,以及加大推动电池回收的工作,实现锂和其他金属的再利用等措施。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