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新政公布 何伟文:各地如何协调发展?
原标题:何伟文:如何更好地将协调发展落到实处
(作者是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其中着重提到,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说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七普结果显示,过去十年全国共增加7206万人口,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已进入低增长期。这样低的增长还呈现出不平衡的格局。
第一大分化是全国人口增长大多集中在少数省市。2/3的增长来自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南五省。广东一省新增2171万,占比将近30%。其他绝大多数省区市人口微增长,东三省人口则合计减少1100万。
第二大分化是全国人口增长大多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将近60%的增长来自10个城市,其中深圳、广州、成都、西安和郑州5个城市合计新增2739万,占全国新增人口总数的38%。这些中心城市所在省除浙江外,大多数其他地区人口微增长或负增长。广东省21个市中,珠三角9市合计流入2184万,非珠三角12市合计减少13万。珠三角9市中,又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市,分别增加598万和714万,两市占到了全省新增人口的60%。
人口增长分化伴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2020年人均GDP,广东只有5个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市低于全国平均,其中10个市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最低的梅州,过去十年人口累计减少37万,2020年人均GDP3118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72447的43%。省内人均GDP最高的深圳是它的5.05倍。由于区域差距扩大,2021年全国百强城市综合排名,广东21市只有8市入榜,比2020年减少一个(肇庆),而江苏13市全部入榜。
四川全省人口增加326万,总人口已低于江苏,退居全国第五位。而成都人口激增582万(剔除简阳并入因素),其他20个市(州)合计减少256万。人均GDP在全省倒数的巴中、资阳、甘孜、凉山、达州等人口都是负增长。最低市巴中的人均GDP仅2.27万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31.5%,与本省最高城市成都差距为4.62倍。
同样采取强省会路线的安徽、河南和陕西三省也有这几个共同点。第一,全省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人口增长均向省会集中;第三,省内大多数市人口均为负增长或微增长;第四,省内区域发展差距均较大。七普结果,三省人口分别增加152.7万、534.2万和220.2万,其中省会合肥、郑州和西安人口分别增加191.3万(其他15市合计减少38.6万)、397万(其他17个市合计增加137.2万)和448.5万(其他市合计减少228.3万)。2020年安徽16个市中,11个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阜阳仅及合肥的31.9%。
因此,七普结果提出一个问题:在积极发展省会中心城市的同时,如何推动全省各地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其中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要求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浙江和福建的实践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七普结果,浙江全省过去十年人口净增1014万,仅次于广东,且全省没有一个城市人口负增长。虽然杭州、宁波两市人口增加最多,两市合计增加503万,但只占全省增量的一半;其他一半增长发生在其余9个市。这与它们在全省GDP中比重大致吻合。杭甬二市合计占全省GDP的44%。而浙江各地区发展一直相对协调。2020年人均GDP最高的杭州(人均134891元)是最低的丽水(61355元)的2.20倍。福建发展更加协调。过去十年所有地级市人口均有增长。人均GDP最高的厦门(14.88万元)是最低的南平(7.46万元)的1.99倍。福建是全国唯一区域差距不到2倍的省,也是唯一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
国家提出的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发展战略指出了基本路径。其核心就是共同发展、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破了沪苏浙皖四省市行政区划界限,致力于建设整个三省一市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体系。大虹桥规划覆盖了上海、苏州和嘉兴。张江、合肥两大国家级高科技园实现战略性合作。长三角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整个长三角建设14条生产线。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的次都市圈,江苏、安徽两省4月16日共同公布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把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3500万的苏皖八市加两区连成一片。到2025年实现南京、镇江、扬州同城化,南京、滁州、马鞍山同城化。横跨南京、滁州和马鞍山的浦口-南礁、顶山-汊河和江宁-博望三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起步良好。通过一体化发展,各市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
我国各地情况不一,具体发展模式也需因地制宜并不断创新,但都应朝着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目标,努力到2035年,使我国各区域共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责任编辑:蒋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