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785

保护未成年人,需要更多“青少年模式”

新浪新闻综合2021-06-01 10:07:300

原标题:保护未成年人,需要更多“青少年模式”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记者 卞英豪

今日(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行。法律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法律保障。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75亿。而这其中将近一半的未成年人曾遭遇过不良信息的“侵害”。在“云”端,为“少年的你”撑起法律的保护伞,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柔性的关怀,更是一种刚性的需求。

短视频,作为当下青少年最为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方式,自然成为了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要冲”。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短视频是当下未成年人使用率最高的应用场景。超过70.8%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软件。与此同时,超过65%的家长并没有对孩子使用短视频进行过干预。

{image=1}

毫无疑问,风靡全球的短视频浪潮,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亟待重视。“青少年模式”则是当前各类方案的最大公约数。

何为青少年模式?根据国家网信办要求,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必须上线“青少年模式”——对每天的使用时长、使用时间段等进行限制,对内容进行调整。

不难发现,所谓“青少年模式”,正是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在他们喜闻乐见的领域,用他们更易接受、更符合其年龄特征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他们缺乏辨识却又危险重重的“灰色”领域,在法律的基础上,加盖一道更为坚实的“防火墙”。

连日来,各大平台也正在不断提升管理。例如,抖音将14岁以下用户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等举措,也让公众更进一步认识到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义。

不过,当下依旧有不少短视频以及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据媒体报道,多款直播、视频、社交App青少年模式的开启和进入弹窗提示不明显,有的关闭密码重置门槛低,有的则存在不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内容。数据显示,43%的产品没有做到交易风险提示,95%的产品家长对孩子行为没有监测功能。

显然,“青少年模式”不只是一项政策。其本质是成年人守护未来的责任,更是未成年人迈向未来的基础。青少年模式的“短”视频,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更需要“多”方面的助力。除了平台之外,家长、学校、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各守其分,均是不可或缺。

{image=2}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不止短视频领域,保护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青少年模式”。

直播打赏、追剧追番等青少年所热衷的网络行为,能否增加一层“滤纸”,杜绝有害信息,防范诈骗等违法行为;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年轻人社群,能否加一把“安全锁”,保护隐私,守卫安全?

除了线上,线下的课外培训是否也能接入“青少年模式”?过渡的课外培训时间与过渡的短视频收看时间,对青少年的损害似乎并无二致。“青少年模式”的价值,或许正是把孩子们挥洒运动汗水、发展业余爱好的时间,从手机屏和黑板前解放出来。

“青少年模式”的意义已不止是一个系统,一条法律,更是一种以保护未成年人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如何在青少年所喜爱的领域,合理引导兴趣,妥善规划时间;如何在青少年较为脆弱的方向,守住法律底线,筑起安全长城。在未成年保护法修订的背景下,“青少年模式”依旧拥有相当的探索空间。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句被网友调侃的“名句”绝非戏谑之言。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多关心一点、管理者为孩子多想一点、企业与社会为孩子多做一点,各方多用“青少年模式”来思考问题,或许这才是真正地“为了孩子”。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