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G7举行首次线下峰会 外界:G7内部貌合神离,峰会成果可能有限
原标题:疫情以来,G7举行首次线下峰会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安峥
6月11日,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的七国集团(G7)峰会将在英国康沃尔郡开幕。这是七国领导人近两年来的首次面对面会谈。
随着美国总统换届和新冠疫情降温,G7峰会似乎回归常态。西方国家现在雄心勃勃:东道主英国希望重新确立“脱欧”后的国际地位;美国总统拜登希望展示“美国回来了”,召集盟友共同应对“时代的挑战”。问题是,G7已不是以前的G7,世界已不是以前的世界,西方发达国家还能闭着眼睛站在舞台中心领舞吗?
有心“秀团结”
G7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最初是7个工业国的经济协调平台,后来话题拓展到安全、政治等一些全球性事务,素有“富国俱乐部”之称。
然而近年来,各成员国分歧加深,G7峰会风波不断。2018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公开拒绝在联合声明上签字;2019年,峰会成果寥寥,只发布一页声明;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峰会被迫取消。
“G7峰会从未遇到过如此严重、迅速、广泛和持续的一系列冲击。”加拿大媒体感叹。
不过,自今年1月以来,随着美国政府换届、全球疫情趋缓,西方国家似乎看到了G7峰会的转折点。本次峰会前,G7成员国已在外长会、财长会、卫生部长会等多条渠道密集磋商。舆论认为,这些迹象为本次领导人会晤定下基调。“本周的峰会将向世界表明,西方仍能齐心协力应对危机,仍能与世界大国展开竞争。”英媒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叶江认为,毫无疑问,本次峰会氛围比特朗普时期要好。拜登政府上台明确表示,美国重视美欧同盟,跨大西洋关系气氛出现缓和。不过,从欧洲方面看,它们对美欧关系的改善仍有疑虑。最新民调显示,欧洲人对美国影响力的整体看法较特朗普时期基本没有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认为,七国集团其实已没有多大吸引力了。今年最大的看点就是拜登首次以总统身份出访。他之前就对美欧关系很重视,参加多场线上峰会,发表很多讲话,但这次是美欧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谈,因此受到较大关注。拜登政府还在访问中打出组合拳,见完七国集团领导人,再参加北约峰会、美欧峰会、美俄峰会。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噱头。
不在一条船上
这是英国自“脱欧”以来首次登上大型“主场外交”的舞台。英国首相约翰逊称,将通过本次峰会和下半年的气候峰会重新确立英国的国际地位。
英媒称,东道国为本次为期三天的峰会设计了四个优先议题:疫后复苏、自由贸易、气候变化和共同的价值观。英国智库报告称,政府已制定一系列具体目标:2022年底之前全球完成疫苗接种;设立15%的全球最低企业税率;支持“清洁绿色倡议”,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围绕与中国接触达成基本共识;探索成立“民主国家联盟”的可能性等。
“本次峰会将围绕两大重点,疫后经济复苏和应对中俄的挑战。经济复苏方面,G7认为需要依靠加快疫苗推广,这点各国已无争议。但欧洲国家在疫苗专利问题上仍有想法差异。”冯仲平说。
欧洲舆论认为,西方没有安全感,因此希望加强合作,但同时又摆脱不了诸多分歧。
疫情应对上,拜登支持疫苗专利临时豁免,但英国和德国表示反对;英国、美国摆出向外分享更多疫苗的姿态,但加拿大等国至今没拿出此前承诺的任何一剂疫苗。
大国竞争上,美国要把G7当作围堵俄罗斯、中国的前线。但一些欧洲人士认为,对抗和遏制并非可行的战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主张与中俄进行积极接触。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加强中欧金融联系,并执意完成德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法国总统马克龙反对欧美联手遏华,还呼吁欧洲“战略自治”。就连与美国走得最近的英国,也希望在对华问题上保持平衡,避免让G7峰会沦为反华大会。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峰会的几个核心问题——疫情、气候和贸易,最终都需要与中国合作。
“拜登对欧洲的乐观态度与现实相悖,几个欧洲大国都没有和美国完全坐在一条船上。”美国Axios网站称。
内部关系上,美英之间,拜登和约翰逊此前并无任何交集,拜登对英国的贸易目标意兴阑珊;他更关心北爱尔兰地位问题。英欧之间,双方围绕“脱欧”、疫苗供应和旅行限制等问题争吵不休;英法上个月还为了争夺捕鱼权,在英吉利海峡上演舰船对峙。美欧之间,不久前曝光的美国监听丑闻再次暴露出美欧信任不足;拜登的“中产阶级外交政策”也引发欧洲质疑:这是为所有G7国家制定,还是只服务于美国的中产阶级?
叶江认为,拜登上任后便重返巴黎气候协定,最近又提出疫苗援助计划,因此,美欧在气候、疫情等问题上存在基本共识;但经贸和大国竞争领域估计会有不同的声音。美欧贸易战并没有完全解决,尽管相关协调仍在进行。涉华问题上,美国反对中欧投资协定取得进展,但就在G7峰会召开前夕,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称,中欧投资协定被“冻结”并不意味着“终结”,欧委会始终认为它可以给欧盟带来很大好处。
“当然,本次峰会还会炒作涉华问题。”叶江说,英国既不会很低调,也不会很高调。作为东道国,它更希望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取得成果。但在同盟关系改善的背景下,它也会呼应美方要求,提出上述问题,适当施加压力。
难拾昔日辉煌
经历为期数年的“脱欧”闹剧,英国很想重新在镜头前大放异彩,G7也想重拾昔日辉煌。但舆论认为,本届峰会可能成果有限,G7整体实力下滑、治理力不从心、盟友貌合神离都是不争的事实。
G7将往哪里走?美媒称,这个问题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困扰着西方。2001年热那亚峰会遭遇大规模反全球化抗议;2002年艾伯塔峰会被“9·11”恐怖袭击事件笼罩;2004年格伦伊格尔斯峰会因伦敦爆炸案而中断。G7的辉煌时刻似乎一去不返,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也从上世纪70年代的80%降到现在的约40%。
与此形成呼应,近年来,西方国家整体凝聚力、行动力和在世界上的角色都受到质疑。特朗普政府的上台加剧了这一趋势,并引发“西方缺失”的讨论。如今,尽管特朗普离开了,但“特朗普主义”仍在。西方向右转已成为不可否认的趋势。法国反对派勒庞将在明年大选中对马克龙构成挑战;下一届意大利政府可能由极右翼主导……
“全球大变局之下,以前不在舞台中央的新兴经济体正越来越接近、或已占据舞台中心位置。G7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风光无限。”叶江指出,但G7并没有因此退出舞台中央。从GDP所占份额看,它仍保有全球将近一半的体量。从话语权、规则制定和议题设置看,它在国际事务中仍有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跨大西洋关系的改善、G7的重新振作,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对国际局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在气候变化、疫情应对、世贸组织改革等问题上,G7或许可以发挥国际社会所需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它又消极地看待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并想方设法加以遏制。
G7还能闭着眼睛继续站在世界舞台中心吗?冯仲平认为,尽管G7重要性已大幅下降,但对美国来说,它仍是拉拢盟友、实现目标的现成抓手。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时期最大区别在于,特朗普是不顾盟友关系、单枪匹马地推行对外政策;拜登是不惜代价、千方百计调动所有能拉拢盟友的机制和措施。他希望从“实力地位”应对中俄,但这个实力不是美国一国,而是“美国+N”。尽管盟友未必能完全受他差遣,但在他看来,G7仍是不能松手的重要机制。
正是在拜登政府扩大“朋友圈”的要求下,英国这次邀请了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和南非的领导人出席G7峰会。
不过,时代变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利益深度交融的世界里,面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拉帮结派和集团政治最终都是“孤掌难鸣”。
责任编辑:张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