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808

牛津大学这张女王画像被学生移除,英国教育部长急了

新京报2021-06-11 14:00:210

原标题:牛津大学这张女王画像被学生移除,英国教育部长急了 | 京酿馆

追根溯源,英国的上流社会或许从未真正反思过所谓“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中究竟包含多少历史罪恶,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image=1}

文| 陶短房

6月7日,英国牛津大学玛格达伦学院中央公共休息室使用者投票表决,移除了陈列于此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画像,由此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女王画像被移除

这是一张女王年轻时的大幅彩色画像,是基于1952年女王加冕照片的临摹作品,而中央公共休息室(MCR)是一个典型英伦大学式的场合:只对攻读该学院研究生的学生开放,在这个“定向开放”空间里,一切事务都由MCR委员会决定,这个委员会由有资格使用MCR的研究生选出并组成。

6月7日的投票是由MCR委员会主席、玛格达伦学院计算机科学研究生卡茨曼发起的,理由是“英国君主及君主制代表了殖民和种族主义的历史”。

投票结果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卡茨曼的倡议,并建议MCR“用更具学术代表性、更不富争议的非政治人物画像”取而代之。

耐人寻味的是,这幅女王画像的陈列并非什么“学院传统”或校规所要求,而是差不多2013年才出现在MCR的——而让这幅肖像出现在这里的不是别人,正是MCR委员会自己。

原来,当年的MCR委员会觉得MCR“太过寒碜”,需要一些艺术品装点门面,要与牛津大学旗下学院研究生休息室的“高大上”身份相适应。他们在经过投票表决后,同意购买一幅女王画像陈列于此。由于是当代临摹画,这幅作品的价格据说并不昂贵,且画款都来自当时MCR的学院研究生。

这也正是学院院长黛娜·罗斯在6月9日公开发声,坚决捍卫MCR委员会移除女王画像权利的理由:这并不代表学院对王室的意见,MCR委员会是一个学生自治机构,这个学生自治机构只不过在自身范围内行使了自治权——2013年用这一自治权将女王画像请进来,如今又用同样的自治权将这幅画像请出去,仅此而已。

移除女王画像引发激烈争论

6月8日晚,英国教育大臣威廉姆森强烈谴责MCR委员会的决定,称之为“荒谬绝伦”,称女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英国最好的象征”,其漫长在位期间“孜孜不倦地在全球推广英国宽容、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翌日,首相约翰逊也表示“完全认同教育大臣的意见”。

英国著名保守派电视人、“早安英国”主持人皮尔斯·摩根和他的接班人马德利连日来情绪激动地在一切可资利用的平台猛烈抨击那些支持移除女王画像的学生,称之为“一群不可理喻的疯子”。

摩根在视频中挥舞一张10英镑现钞(英国当前使用的所有硬币和钞票都有女王头像),怒吼着“你们既然不待见女王陛下,为什么不把你们口袋里的钞票都撕了”,他甚至扬言“应该考虑恢复‘伦敦塔’,把这些疯子都关进去”(伦敦塔是英国历史上关押要犯的所在)。

一位激动的保皇党作者丹·沃顿致书《每日邮报》,质疑此次表决的发起者卡茨曼“别有用心”,甚至根本不具备表决的资格。25岁的卡茨曼是美籍留学生,这位出身美国马里兰州律师豪门家庭的美籍学生不但拥有斯坦福大学的第一学历,而且热衷在网上“晒”一些“爱国照”,如“美国队长模仿秀”等——当然,他爱的是美国。

沃顿质疑“一个热衷显示自己热爱美国国家象征的美国人,却不遗余力诋毁英国的国家象征,是何居心”?

有牛津师生表示,近日牛津大学和玛格达伦学院相继收到匿名辱骂、威胁电话和电邮,表示要给MCR委员会成员“一点颜色看看”。

但支持MCR委员会的声音也很响亮。

伯明翰城市大学教授安德鲁就积极支持MCR委员会的行为,他曾将丘吉尔比作希特勒,认为英国“从未认真反思和清算过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罪行”。

他指出“英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殖民盘剥”,他还讽刺“画像里女王身上的珠光宝气,绝大多数来自英国王室从各殖民地窃取的贼赃”。

在牛津,许多学生表示支持MCR的做法,一些学生指出,女王“可能做了很多好事,也可能做了很多坏事,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历史真相,并有勇气承认和负责”。

在网络社交平台,不少英国人更尖锐指出,时至今日,英国仍有许多人将殖民时代的历史视作“帝国荣光”,在带有严重倾向性的学校教育误导下,很多英国人“对殖民化的真实罪恶一面知之甚少,他们天真地以为女王是印度或非洲前殖民地人民的福音和偶像,并引以为自豪,殊不知英国贵族的财富和荣耀,恰是那些殖民地人民的苦难与血泪”。

“两个英国”的碰撞

事实上,英国知识界对英国历史中殖民和种族主义色彩的清算,近来蔚然成风,“MCR肖像事件”不过是冰山之一角。

去年6月,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众多师生要求学院清除矗立在院外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者、非洲殖民急先锋罗得斯的大理石雕像;

今年1月,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许多师生联名上书,要求拆掉学院图书馆中前英国驻巴巴多斯总督、大奴隶贩子科德林顿的塑像,并为图书馆“正名”(由于图书馆是此人捐赠,被非正式称为“科德林顿图书馆”);

今年3月,牛津大学音乐专业教授表示,他们正考虑修改音乐史教程,改变现行教程“几乎等同于欧洲白人音乐史”的现状;

今年5月,国王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克拉克在自己社交账号上分享了王夫菲利普亲王的一张历史照片,结果被反殖民网民指出“照片和菲利普亲王本人都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被迫删除并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牛津校方在很大程度上是偏“保皇”、偏保守的:奥里尔学院和万灵学院相继发表声明,以“成本太高”为由拒绝拆除罗得斯和科德林顿雕像,更有管理层人士拐弯抹角谈论“历史人物也有其贡献”。

在MCR事件发生后,牛津大学副校长帕滕勋爵称MCR委员会的做法“令人反感且无知”,学校社区部长詹里克脱口而出“此举荒谬绝伦”,但迫于舆论压力,随后又称“这是学生政治范畴的事,我们校方不应评论”。

许多观察家指出,英国王室长期以来就和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奴隶制纠缠不清。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是16世纪大奴隶贩子约翰·霍金斯船长的公开资助人,后者曾在1562年用300名抓来的黑奴换取皮革、生姜和白糖。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从未公开谴责过祖先的暴行,并为王室和英国的历史罪责道歉。

上周,英国《卫报》根据所发现文件指出,白金汉宫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前,“实际上禁止”任何有色人种、移民和外国人担任办公室职务,后者对此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今年3月,哈里王子夫妇在接受美国电视人奥普拉·温弗瑞采访时指责王室“至今带有种族倾向”,也令王室上下手足无措。

追根溯源,英国的上流社会或许从未真正反思过所谓“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中究竟包含多少历史罪恶,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古色古香”的历史观,在英国移民、少数族裔人口剧增,保守如牛津大学也要仰赖外国生源支撑门面的今天,显得越发不合时宜。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尖锐指出,脱欧后英国正试图开拓诸如印太等市场,但这种不合时宜的“恋旧”会成为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当你津津乐道于女王王冠上的印度大钻石之际,对面的印度谈话者或许正在想‘是时候把从我们这偷走的宝物还回来了’”。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