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扫码点餐是方便的借口,还是不便的入口?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生活中,不管是下个馆子,还是买杯奶茶,手机扫码点餐早已成为消费者的习惯。然而最近有新闻报道,不少扫码点餐都需要顾客授权信息或关注公众号,一些扫码点餐软件或系统开发商宣称,想要获取顾客的哪类信息可以自由设置,只要建立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顾客数据就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image=1}
扫码、登录、授权、选定、下单、结账……与传统的人工点餐相比,扫码点餐优势不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种减少接触、线上操作的做法更有其积极意义。对消费者来说,扫码点餐减少了对服务人员的依赖,也避免了挑选菜品时间过长的尴尬,既能节约时间也能方便选择。对商家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扫码点餐还能节省餐饮行业人力成本,提升客户粘合度,何乐而不为?
不过,硬币都有两面。“知情同意”的扫码点餐再方便,消费者也担心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会一起“扫没了”。尽管市场上大多的餐饮店面都保留了人工点餐这一渠道,然而架不住商家的推荐和扫码点餐的便捷,消费者扫码下单的情形非常普遍。而就在“扫一下就下单”的背后,消费者近乎无感知地“让渡”了自己的信息,市场、商家则是乐见其成。毕竟,购买扫码设备的成本较低廉,消费者扫码关注店面既能快速拉新涨粉,还可以对庞大的消费者进行数据画像和精准营销。一来一去,扫码点餐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点餐”,而在背后所授权的种种信息和数据。
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采集起来的数据,大多掌握在系统软件开发商的后台或者商家手中。他们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泄漏水平如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扫码点餐”的行为,客观上放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没有得到有力保障的个人信息,容易成为电信诈骗、兜售营销的工具。原本致力于“方便”的扫码点餐,无形中成为了“不便”的入口。
{image=2}
说到底,扫码点餐只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形式。既然是服务,就应该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而不能夹带私货,让扫码变相成为获取客户信息的工具。然而,在当前的商业活动中,仍然存在个别要求顾客强制授权的情形,不明确告知信息使用目的和注销方式,过度采集姓名、电话号码等状况也依旧存在。
要眼前的便利,更要长远的保障。对此,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地方监管部门针对扫码点餐展开了持续治理。比如,《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就提出,对于一些敏感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个人行踪等,必须要逐项授权,取得消费者同意。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也“点名”扫码点餐,称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除此之外,在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条规定,展开了市场监管执法行动。种种“查漏补缺”的举措,目的就是要确保扫码点餐始终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始终在正确的法律轨道内运行。
如今,我们已步入智能手机时代。但用什么方式点餐下单,商家应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而扫码点餐更要注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权益保障。在完善法律和行业协会倡议之外,不妨把日常监管的关口前移,对“扫码侵权”和其他违法行为坚决说“不”。如此,才能逐步构建起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这正是:
扫码点餐虽然好,消费权益最重要。
若把信息当生意,法律监管会来到。
(文 | 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