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前CEO被解职后"喊冤" 企业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矛盾白热化
来源:蓝鲸财经
连日来,呷哺集团前CEO赵怡的一则个人声明持续引发行业热议。
日前,赵怡通过社交平台首次公开对“被离职”一事进行回应。该声明介绍了赵怡在加入呷哺后的基本经历以及就职期间的贡献,同时,对呷哺此前更换行政总裁时用到的“管理期间发展不达预期”这一理由提出质疑。此外,赵怡表示:“目前本人仍旧是呷哺控股的执行董事。”
蓝鲸记者就此事联系了呷哺集团进行采访,其相关负责人回应“谢谢关注”后,并未多言。
半年来,呷哺CEO“被离职”、凑凑CEO重新创业,“高层内斗”传言之下,呷哺股价持续下跌。被套牢的投资者无奈感叹:“呷哺呷哺最近的人事变动真的太让人不安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事震荡只是导火索,从呷哺集团自身来看,股价出现极端波动说明市场对其前景已经积累很多负面预期。
据了解,2020年来,呷哺呷哺已面临营收净利双降、开店放缓、翻台率下降等经营困境。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如果疫情因素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抑制业务恢复和成长,以及呷哺呷哺内部的经营瓶颈无法突破,那么股价可能还会继续调整。
“功臣”被“下课”,呷哺前CEO发文否认发展不达预期
5月21日,一纸更换行政总裁的公告,再次引发呷哺呷哺舆论震荡。当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称,因集团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的预期,故解除赵怡行政总裁职务。彼时,距离旗下另一品牌凑凑餐饮CEO张振纬宣布离职不到一个月时间。
在公告发布后的线上会议,呷哺集团现任行政总裁贺光启针对外界关注的人事变动原因作出了解释。他表示,对赵怡此前的贡献还是很感谢,但由于呷哺的成长确实跟预期存在差距,以及此前华东和华南业绩表现并非很理想,所以考虑自己来接任管理呷哺集团。据他介绍,接任后最初会将70%-80%的工作重心放在后台上,这其中包括集团资源整合、薪酬制度调整、开放内部合伙方式、文化建设和人员培养、以及晋升渠道设计等方面。
虽已提出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呷哺集团频繁的人事变动仍然引发资本市场的震荡。在经历多个交易日股价下行后,截至6月30日收盘,呷哺报价8.11港元,最新总市值88.03亿港元,较2月最高市值蒸发超210亿港元。
这期间,呷哺集团对于赵怡的处理并未结束。6月14日,呷哺呷哺再次发布公告称,“建议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自批准建议罢免的普通决议案获通过当日起生效。”而当时,董事会给出的理由是“赵女士的管理方式与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且允许赵女士继续参与本公司的管理将不符合本公司及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至此,作为上述罢免事件的主人公,赵怡不再沉默。6月27日,她在社交平台转发了一则个人声明,首次公开对此做出回应。
在该声明中,赵怡提到,自己于2012年11月12日加入呷哺呷哺,并在两年后推动其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成就呷哺控股成为证券市场火锅第一股的首要功臣之一。同时,她表示,在呷哺任职的9年时间,基本全年无休地在市场最前端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并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及应对措施,使公司表现受到市场肯定,股价大幅上涨,有效提升了股东利益。因此,所谓发展不达预期的判断不知从何而来?
呷哺业绩遇冷,凑凑陷管理空心化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个月内收到两份罢免公告,作为当事人难免心里不平。毕竟,同样是呷哺集团曾经的“功臣”,呷哺对于张振纬的“个人原因离职”说法相比之下显得客气许多。
都是离开,为何呷哺的态度出现如此不同?或许,从公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数据显示,2020年呷哺集团收入54.55亿元,同比减少9.5%;实现归属股东利润总额183.7万元,同比减少99.4%。相对于2019年的增收不增利来看,2020年呷哺集团正陷入营收净利双降的困境,甚至半只脚已悬在亏损线上方。
这其中,呷哺餐厅的表现似乎不太乐观。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9年,呷哺餐厅位于北京、天津及华北地区的同店销售额占总计比重均在75%以上,是主要营收来源。2017-2020年间,呷哺餐厅同店增长由9.3%持续下降至-23.9%,起初北京、河北等地区还在坚挺,不过,随后负增长趋势在2019年开始大肆蔓延,直至2020年“全员沦陷”。彼时,呷哺不再以具体区域进行划分,而是改为城市分级来进行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呷哺餐厅位于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同店增长均为负值。
{image=1}
{image=2}
与此同时,呷哺餐厅的客单价自2017年的48.4元上涨至2020年的62.3元,而翻座率却由2017年的3.3减少至2020年的2.3。虽如同呷哺所说,这其中不免受到疫情影响,但不得不承认,呷哺确已面临发展瓶颈。
与呷哺表现相反的是其子品牌凑凑。公开资料显示,“凑凑”是呷哺集团于2016年推出的高端聚会火锅品牌,以“火锅+茶憩”的创新复合业态切入传统火锅赛道,锁定“新中产阶级”人群。创立第三年,凑凑便实现盈利,净利润6480万元;2019年,湊湊餐厅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116.0%,占集团总收入的19.9%;2020年,凑凑对呷哺集团的收入贡献已超三分之一,成为呷哺主力增长业务。
然而,势头正旺的凑凑,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在今年4月份被一手创办它的张振纬“抛弃”。据悉,在宣布张振纬离职后不久,呷哺呷哺股价出现大跌,盘中跌幅一度超20%,股价最低达11.26港元,创近半年新低。
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如果一个CEO的离职能够对品牌造成如此大的冲击,说明这个企业的治理结构非常落后,或许CEO离职会造成管理真空。
据此前媒体报道,凑凑团队高层人员曾表示,凑凑的核心团队已经陆续离职,比如区域总经理级别的人员离开,一时间也无法补上人手。
而对于离职原因,张振纬在接受蓝鲸记者采访时坦言:“主要站在职业生涯的规划上,最后还是决定创业了,一样从事餐饮业,也已接受了国內顶级资本上亿元的天使投资。”不过,网络上对此仍然有着不同的猜测,部分投资者表示,或与高层内斗有关。
呷哺矛盾: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碰撞
关于上述猜测,蓝鲸记者也采访了呷哺前高层进行了解。该高层透露,实际上在2018年以后,公司便陆续走了一波核心成员,包括搭建后台体系的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谈及这其中的原因,该高层坦言:“我们都是职业经理人,发展到一定体系的话会按照业务按照管理的逻辑去做事,不会完全按照老板的个人想法去做,这时候和老板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而这,也在此前媒体报道中得到印证。据悉,当初张振纬的离开不仅是因为创业,还与集团总部想要强行收编凑凑有关。“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此外,另一位呷哺前内部人员透露,受到呷哺企业管理风格的影响,大多数高层在呷哺的权力并不大,事情的决策权不多,财权更少,即便几万块也需要层层上报,流程非常繁冗复杂。
事实上,据上述前高层描述,早期呷哺创始人贺光启也会将公司放手给元老级高层去管理,这也是其创业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后来随着呷哺正式发展,贺董跟职业经理人在公司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碰撞越来越多,开始对高管们产生各种各样的不满,并找理由逼走这一批核心团队,自己亲自上阵。同时,该高层还指出,贺董疑心较重,相对来说会更信任家乡人,因此,在2018年后也开始大量引入台湾籍成员,对原高管队伍进行换血。
业绩恢复乏力、内部管理动荡,或许是提前看到了凑凑以及呷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作为呷哺呷哺的基石投资者,高瓴资本在持仓6年之后选择了清仓,共计5772.05万股。同时,大摩也开始减持,今年3月16日,其持股比例从9.25%直接减持到0.93%,合计减持9923万股。
对此,沈萌表示,高瓴的清仓减持至少显示出其认为呷哺呷哺股价一段时间内上涨的空间幅度有限,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相比,不值得留守。
责任编辑:马婕
高盛:维持永达汽车买入评级 目标价上调10%至22港元
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永达汽车(03669)“买入”评级,将2021-23年收入预测下调1%,但将净利润提高2%-10%,以反映新车销售利润率的提升,目标价从20港元上调至22港元。0000传高盛将担任蚂蚁集团IPO的联席主承销商
据媒体9月5日消息,高盛已加入蚂蚁集团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投资银行行列,将担任其IPO的联席主承销商。对此,高盛和蚂蚁金服均拒绝置评。蚂蚁集团计划在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消息人士称,蚂蚁集团的IPO规模高达300亿美元。最早将于10月份上市。此次上市也有可能创造史上最大规模IPO的纪录。0000大摩:上调中升控股目标价至60港元 维持增持评级
大摩将中升控股(00881)目标价由50港元上调至60港元,维持“增持”评级。大摩发布报告称,对于中升控股斥7.2亿元人民币收购多间4S店,该交易涉及6间奔驰、2间路虎及3幅地皮,大摩相信该项收购不但增强其于奔驰的领导地位,而且更进一步扩展业务至下沉城市。0000黎伟成:美股有挟仓反弹 港市续反复回落
资深财经评论员黎伟成纽约股市在三连跌后顿见有挟淡仓活动,惟美国乱象横生和卫生事件继续肆虐,短期的人为炒卖难免。港市则随沪深市反覆波动。华尔街三大指数连挫后反弹:道琼斯指数收报27,940.47,弹439.58点,止合共失掉1,599.61点的三连跌;标准普尔指数收3,396.96,升67.12点;纳斯达克指数走高293.87点,收11,141.56。美股反弹而不稳,因: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