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0191

投资业绩好过巴菲特,为什么没有火?私募老总发悬赏令求“火”

新浪财经综合2021-07-09 00:07:270

投资业绩好过巴菲特,为什么没有火?私募老总发悬赏令求“火”

徐维强

来源: 时代财经

“求火!”我是认真的。

“我的业绩好过巴菲特,为什么我却没有火?”近日,一家私募老总在网上发帖感叹。

7月8日,名为“深圳前海云溪基金”的创始人、董事长阳勇接受时代财经专访。他表示,他做出这一举动并非是哗众取宠,而是抱着认真的态度。

在他看来,这并非是他面临的个案,而是国内私募行业的普遍现状,即使是业绩做得再好,也未必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未必能将规模做大。

收益率远超巴菲特

多年来傲人的业绩,却远远没有近期在网上发的一条“悬赏令”,给阳勇带来如此多的流量和关注度。

“我想火,大家能否帮帮我?”在这条“悬赏令”中,阳勇出价888元向网友们发出求助。

这条“悬赏令”迅速引发了众多的关注和争议,也有人认为阳勇是“想火想疯了”。

对于这些质疑声,阳勇向时代财经表示,他发出这个帖子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在玩笑,而是非常认真地向网友求助。

“酒香也怕巷子深啊!”阳勇告诉时代财经,虽然他已经从业多年,但很多投资者、渠道对他都不了解,因此做渠道、发基金都面临压力。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前海云溪基金公司成立于2016年,旗下现有26支私募产品,目前的管理规模为13亿元左右。阳勇告诉时代财经,公司成立以来的五年,年化收益率比巴菲特还好,因为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5%,而他的年化收益率却高达58%以上。

时代财经在私募排排网上查询发现,前海云溪基金的累计收益率高达886.45%,近一年收益率为76.6%。其中第一支产品雨山寻牛一号,成立以来收益率已经高达744.11%;另一支雨山消费医疗1号,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也达到568.13%。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阳勇表示他投资的都是比较热门的赛道,医药为主,消费和新能源为辅。而在私募行业,提到医药投资,很多人会想到林园。对此阳勇表示,林园投的多为中药,而他投的则是西药。“中药代表过去,而西药才是未来。”阳勇透露,5年来的业绩他也超越了林园。

而林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大得多,对此阳勇认为,毕竟林园的投资经历更长,有更多的时间积累,是上一代私募中脱颖而出的代表人士。虽然林园的成名方式值得参考,但“中国只有一个林园”。

无法进入机构“白名单”

与耀眼的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阳勇在募资上却面临重重困难。

“难啊!”阳勇无奈地告诉时代财经,多年来他的公司始终无法进入券商、银行等大型机构的“白名单”,导致公司很难得到快速发展。

为何业绩突出的公司却无法获得机构的青睐?对此深圳一家私募机构的销售人士向时代财经分析,进入机构的白名单需要有多项标准符合条件,而不仅仅是业绩这一项指标。首先是公司成立要有一定的时间,至少在5年以上,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考验。再是公司的业绩比较突出,能够超越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规模,机构会设定一定的门槛,对于比较小的私募公司就会被挡在门外。

而对于知名度,招行财富管理部的人士向时代财经坦言,这的确是一个考量的因素。毕竟机构对于销售的产品,也要考虑客户的接受程度,基金经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有比较强的“带货”能力,得到客户的认可,产品也会比较容易销售。而知名度不足的基金经理,产品也往往会出现“滞销”。

即使满足了白名单的这些条件,也不一定就能顺利进入。阳勇告诉时代财经,私募公司还需要与机构进行接洽、公关等,毕竟金融产品不同于电子产品等普通的商品。而且机构往往聚焦于头部公司,这些公司也往往具备先发优势,在人才、物力等各个方面都比较领先。

“即使是巴菲特来到中国,或许也一样进不了白名单!”阳勇向时代财经感叹,巴菲特的团队只有寥寥数人,可以管理上万亿的资产,巴菲特曾对外表示,他的公司没有市场人员,这在中国却不现实。

怕影响规模不敢分红

尽管此次发布“悬赏令”吸引了不少关注,但阳勇也坦言,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了一点点流量,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效果并不大,大部分都还是“围观”。

虽然业绩十分突出,阳勇却向时代财经“吐苦水”说,这些年日子过得比较难,由于机构“白名单”对于规模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防止公司的规模下降,公司始终不敢分红。

阳勇表示,此前他们也曾考虑招聘一位大V或业内大咖,来增强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曾经接洽过一些机构的渠道总监等,但最终都没有实现。他说,这些人士对于平台的选择也十分挑剔,对于自己公司这样规模不够大的平台,也不会愿意过来。

对于出价888元的“悬赏”,有网友认为金额不够大,显得“诚意不够”。对此阳勇解释称,他更注重实际效果,因此实施多次悬赏、累计悬赏,每个周出来悬赏几次,做到“细水长流”。

对于阳勇所面临的状况,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7月8日对时代财经表示,大部分私募都是从小规模一步一步做大的。在考察小规模私募时需要抽丝剥茧,核心先看管理人的实际情况。同时在考察私募时还要看产品本身、私募管理人的投后服务及渠道政策等。

荣浩也坦言,如果是纯粹的民间派管理人,现在要成长起来的难度很大,因为目前的行业格局正在固化,证券私募行业的头部化程度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