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2908

解码人工智能“国家队”:15个试验区“落子”13省份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7-10 01:53:091

原标题:解码人工智能“国家队”: 15个试验区“落子”13省份,城市“智治”场景牵动产业创新

这15个试验区分布在13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浙江和广东数量最多,都分别占据了两席。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于长洹

7月8-10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召开,包括“AI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在内,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前沿议题备受热议。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置于科技创新的前沿位置,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人工智能将在产业赋能和城市管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信通院数据研究中心测算,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3031亿元,同比增长15.1%。此前,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一定程度上,谁率先占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谁就能赢得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从我国来看,近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正不断加快。

2019年8月,科技部出台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 2023年全国要布局建设20个左右的试验区,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这背后的实践思路是:以城市为载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今年,人工智能“国家队”继续扩容,苏州市、长沙市成功入选。再加上先前已获批的北京、上海、合肥、杭州、深圳、天津、济南、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武汉等城市和浙江省德清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落地14市和1县,共15个。

这些城市为何能够入选人工智能“国家队”?它们将如何在这一轮产业竞逐中当好“领头雁”?21世纪经济研究院对1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多维度勾勒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图谱和背后的深层次逻辑。

中西部占据6席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均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2019年以来,美国启动了“美国人工智能倡议”,日本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2019》,发达国家将人工智能提升至新战略高度,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态势,近年来我国也加快了有关布局。其中,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国家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主要是依托地方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

自2019年以来,科技部已先后批复了1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这15个试验区分布在13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浙江和广东的数量最多,都分别占据了两席,这也足以看出两省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省会杭州是首批入选的城市,杭州数字经济发展一直引领全国,其入选并不令人意外。不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德清县,则成为全国首个落地县域的试验区。

德清县为何能够入选?这与近年当地数字经济、地理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好有关。21世纪经济研究院注意到,德清县已在自动驾驶、智能农业、县域智能治理等方面形成丰富应用场景。科技部也明确要求,德清县要以特色应用为牵引,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

今年试验区再度扩容之后,中西部地区已拥有6席,它们分别是合肥、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和长沙。这些中西部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可谓各具优势,有的创新资源丰富,有的产业基础雄厚,有的则拥有丰富应用场景。这也表明,这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浪潮中,中西部城市正加快抢占机遇。

以长沙为例,长沙经济增速多年位居省会城市前列,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3所985高校、20多家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及应用的科研院所。长沙还是全国闻名的智能装备重镇,目前长沙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拥有核心和相关企业2400余家。2020年,长沙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亿元。这些都成为长沙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底气。

另一中部城市合肥,近年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匹“黑马”。如今,人工智能不仅成为合肥发展最为活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更成为合肥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之一。

近期发布的《合肥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合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的预期性目标是达到500亿元。

合肥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产业发展起点高,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合肥还拥有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智能语音、智能穿戴、类脑智能、量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能视觉、机器人等细分产业领域加快发展崛起。同时,近年合肥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扶持政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当前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这些中西部城市的强势崛起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亮点,重庆、合肥、西安、成都等城市正逐步登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舞台。当前,这些中西部城市都已走出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道路,有望在创新发展新“赛道”弯道超车,也将为全国构筑人工智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担当区域创新“领头雁”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使命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些试验区要担当起“领头雁”的角色。

对地方而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目前,15个试验区所在城市均已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或行动方案。例如,今年1月,武汉发布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提出对在武汉实施的人工智能制造业重大项目,最高给予5亿元资金支持。

不过,通过各地扶持政策和行动方案,也能透视不同试验区在建设路径和发展思路上的差别,这背后主要是与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息息相关。

仍以武汉市为例,该市兼具老工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双重特性,科教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产业实力强。对此,武汉首先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搭建作为其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强调依托武汉在人工智能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探索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苏州也有自身的发展“密码”。作为我国制造业重镇,也是15个试验区中唯一的地级市,苏州希望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近年,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苏州制造业的“新两化”。对于试验区建设,苏州明确将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等重点方向,加强机器学习、智能计算等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

作为西部龙头城市,重庆近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除制造业实力强之外,重庆的另一突出优势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重庆也提出,该市将借助产业基础和落地应用双重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和壮大细分产业,打造具有山城特色场景的智慧城市。

需要指出的是,试验区的建设亦被寄望带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例如,北京、深圳、上海这三座一线城市已成为了我国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并且有力带动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三大城市群人工智能发展崛起。

这也对其它开展试验区建设的城市提供了参照。例如,对武汉而言,该市承担着示范带动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的重任;重庆更是明确提出,该市计划打造西部人工智能创新资源集聚区、人工智能激励政策试点区、推广应用模式示范区,进而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工智能创业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些试验区要代表我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建设过程中必须找准自身优势和定位,加快形成突破性发展成果,进而叠加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这些试验区将形成强大的赋能效应,有力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应用场景成竞争关键

除了赋能产业发展之外,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布局的另一深层次的考量是,加快探索智能时代城市治理的新方法、新手段。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我国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将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城市为单位建设,一大要义正是通过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点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一线城市、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当前北上广深也正加快在智慧治理方面形成示范引领。近年,上海不断加快“符合超大型城市规律治理路径”的探索。虽然上海不是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最早的城市,但其优势在于具有强大企业集聚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自将人工智能列为先导产业之时起,上海就明确人工智能发展最终须服务民生和经济转型。早在2018年,上海就率先发布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向全球AI企业广发“英雄帖”,聚焦教育、医疗、制造业、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开放应用场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吸引新技术在上海率先应用。至今,这一计划已发布了3批58个单位的应用场景需求,成功对接了280余个企业、500余个解决方案。

事实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与产业创新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据显示,上海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已接近1200家,2020年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同比逆势增长50%,2018-2020年年均增速达到29.5%。人才、场景和技术集聚,上海自然成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作为新一线城市,杭州一直是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网红”。借助人工智能建设“未来城市”,这是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核心路径选择。如今,杭州“城市大脑”的“进化”已超出预期,广泛涵盖了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十几个大系统和48个应用场景。

就在不久之前,杭州发布了第二批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明确要着力打造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标杆,重点突出未来社区、智慧亚运,聚焦智能制造、金融、医疗与健康、教育、商务、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应用。

正是不断加快从技术攻关向应用落地“切换”,杭州凝练了巨大的人工智能竞争发展优势。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557.6亿元。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但也让人们对数字经济有了更高的期待,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新冠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释放出了强大潜能。

以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武汉为例,2020年以来,武汉试验区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之中,极大提高了病区管理、流行性病学调查、药物研发、辅助医疗诊断和社区防控等工作的效率,这也为人工智能赋能城市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胜负手”,在于应用场景的拓展,而城市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多元“命题”。随着AI、大数据和5G建设加快,试验区应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应用为牵引,通过重点场景驱动,广泛整合多方力量,重点突破数据壁垒,以拓展各具特色的应用场景为抓手,着力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样板城市,进而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 抢沙发,发首评,稳占C位!
0
10
  • 10
  • 20
  • 30
  • 40
  • 50
  • 100
条 / 页
/ 0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