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369

消息一出,国外厂商迅速降价!从16万元猛降到5万元!因为我国“巨无霸”的这个动作→

央视2021-08-03 19:33:370

{video=1}

原标题:消息一出,国外厂商迅速降价!从16万元猛降到5万元!因为我国“巨无霸”的这个动作→

经历过屈辱年代的中国,似乎更清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而成就中国工业的,从来就不是充足的资金,优厚的条件,而是自立自强。

隐姓埋名,只为造出核潜艇

四川“九〇九”基地,号称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的研发基地。

{image=1}

1965年开始,很多人告别妻儿,只身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深山,他们的任务就是研制核动力装置。

{image=2}

{image=3}

{image=4}

核潜艇,是人类工业制造领域最尖端最复杂的装备之一,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上世纪70年代,这个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里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

{image=5}

{image=6}

{image=7}

在核潜艇下水前,要先建一个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陆上反应堆进行模拟试验,解决核潜艇上的所有设备、仪表、系统管路、电缆的合理布置和精确定位问题。当年,陆上模式堆是否能建成并稳定运行,直接决定了核潜艇能否建造出来。

{image=8}

{image=9}

{image=10}

{image=11}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退役后停放在青岛的海军博物馆。上万个控制阀门,4万多个零部件,上千种材料,全都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image=12}

中国第一台12500吨水压机成就一桩跨世纪钻石婚

位于齐齐哈尔的一重集团里,5层楼高的巨型水压机,将体积比一辆汽车还大的火红钢锭,像揉面一样不紧不慢地锻造,这台设备最大的压力超过1万吨。

{image=13}

重型锻压设备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离开这样的巨型机,就无法造出重大装备,更谈不上工业化。

{image=14}

毕东芬和方瑞农夫妇一起庆祝了结婚60周年纪念日,他们两人一起参与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台12500吨的水压机,也因为这台水压机而结缘相伴。

{image=15}

1958年,刚大学毕业的毕东芬和方瑞农被分配到新中国第一个重型机械厂,参与到万吨水压机的研制中。

{image=16}

{image=17}

{image=18}

{image=19}

一重集团 12500吨水压机设计师 方瑞农

年轻的工程师们在无先例可循,也没有大型机床可用的情况下,制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设备,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

{image=20}

这台12500吨的水压机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为中国造出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刘家峡和葛洲坝大型水电站,提供了基础支撑。

{image=21}

{image=22}

{image=23}

2006年12月30日,15000吨水压机试车成功。被称为“超级大力士”的它,几个小时就可以把重达600吨的钢锭像和面一样锻造成各种形状。

{image=24}

“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千万吨炼油厂的加氢反应器,中国一半的大型锻件都出自这个车间。

{image=25}

现在,中国已经可以自行设计制造大型模锻油压机、万吨挤压机等多种成型装备,具备了大型锻件的综合制造能力,甚至制造出世界上压制力最大的8万吨模锻机。现在我国万吨以上的模锻压力机已经超过10台,为“中国制造”,锻造更加强劲的未来。

3000 多名从未见过飞机的人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江西南昌,航空工业集团洪都公司,在瑶湖机场的停机坪上,一架飞机已经在这里静静停放了60多年。这是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

{image=26}

早在建国之初,中国人就决定制造自己的飞机。1951年4月23日,就在南昌,这个八角亭式的厂房里建立了洪都机械厂。

{image=27}

建厂之初,3000多名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行各业,但他们连飞机的样子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造飞机了,只能先学着修理从朝鲜战场运回来的损坏的飞机。

{image=28}

两年时间,洪都自己制造了大批零部件,修理了162架飞机,1954年4月1日,开始自己生产飞机。92岁的雍正球那时担任了初教5的设计师。

{image=29}

{image=30}

{image=31}

制造机翼,没有专门的机床,用的是锉刀。1954年7月3日,初教5首次试飞成功。从资料来厂,到试飞成功,只用了133天。

{image=32}

今天,从洪都出厂,即将交付的是新一代双发高级教练机——L15猎鹰,这架教练机战训一体,受到国际市场青睐。

{image=33}

70年过去,从教练机到歼击机,从运输机到预警机,走出了中国自主研制的道路,中国航空工业聚滴成海,云月万里。

中国挤压设备上线,国外无缝钢管价格应声从 16 万元降到 5 万元一吨

高吨位挤压机,也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标志性装备。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拥有这样的重型装备,但核心技术国外公司并不卖。

{image=34}

2004年,雷丙旺他们下定决心自己研制,可当时中国的高端制造比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落后20年,完全靠自主研发谈何容易。

{image=35}

传统结构压机的一根立柱的重量就超过100吨,而四根这样的柱子,才能承受住36000吨的力量。他们联合二十多家院校、企业的技术专家们协同攻关,三年艰辛研发,终于造出这座地面高度10米、重3700多吨的庞然大物。

{image=36}

这是目前世界上挤压吨位最大的设备之一。拥有这样的设备,可以将坚硬的钢坯一次挤压成形。2009年7月13日,这台重型挤压机热调试成功,挤压出第一根P92无缝钢管。

{image=37}

当时,这样一根长6米、直径0.8米的P92无缝钢管,市场价要16万元一吨,可消息一经发布,国外厂商迅速降价,降到了5万元一吨。

{image=38}

{image=39}

{image=40}

“东风”号5年未能启航的真正原因

1960年4月15日,下午3点30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举行下水盛典。

{image=41}

但鲜为人知的是,由于缺少柴油主机,“东风号”5年后才真正交付使用。

{image=42}

{image=43}

{image=44}

今天,中国已经能够研制生产世界先进的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在长兴岛上的现代化船厂里,正在建造超大型油船、集装箱船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image=45}

正是由于先进的船舶设计和高质量的建造水平,2020年,中国赢得了全球造船市场44%的订单。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特色的改革历程,也是中国工业自力更生的真实写照。

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始末

陕西秦岭深处,巍峨的大山里,曾经隐藏着一处与世隔绝的航天基地,50多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地面接收装置就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

{image=46}

1968年,31岁的宋剑鸣和几百名同事坐着闷罐火车,从成都辗转来到了这座大山里,他们的任务就是研制东方红卫星的雷达和地面接收天线。

{image=47}

当时,中央对第一颗卫星提出的目标是 “上得去、抓得住、看得着、听得见”,而宋剑鸣就是负责“听得见”。

{image=48}

{image=49}

{image=50}

{image=51}

{image=52}

{image=53}

这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接收天线的微缩版,真正的天线一架就重达170公斤,宋剑鸣他们当年用三个月时间赶制了三架地面接收天线,分别放置在海南岛、湖南新化和北京广播局,接收来自“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信号。

{image=54}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从遥远的外太空传来,宋剑鸣就在北京广播局的卫星天线下焦急等待,他们要保证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通过广播传到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image=55}

50 年过去了,凭借自力更生,中国成功实施了300多次发射任务,不但有卫星,还有深空探测器,载人空间站,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成就着中国航天的黄金时代。

{image=56}

一代代工业人坚守自主创新的信念,推动中国工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巨变。回顾来路,工业体系的谋篇布局和空间结构调整,也深刻塑造了今天的中国工业版图。

责任编辑:王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