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万亿美元”憧憬如何始于足下?基金经理培养坚定“左侧投入”
原标题:独家对话|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万亿美元”憧憬如何始于足下?基金经理培养坚定“左侧投入”
财联社(北京,记者 陈俊岭)讯 一位毕业生能在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待多久?对于从哈佛大学一毕业就加入华夏基金的李一梅而言,这个未言终点的答案已有20年!
{image=1}
在华夏基金至今23年的历程中,20年足矣见证这家公司大多数重要的历史节点——创业之艰辛、兴盛之欢喜、转型之迷茫,以及国际化之胸怀与万亿美元之豪迈。
2021年7月底的一天午后,盛夏35度的高温炙烤着金融街的每一寸土地。一直忙于各地奔波和公司管理的李一梅,着一身深色职业装,如约落座在财联社记者的面前。
从校园往事到初入华夏基金,从履新总经理到当下的探索与思考,这位头部公募基金的总经理敞开心扉,以一种轻松、平和的方式分享了她这些年的心得与感悟。
货币基金不再一统天下、公募头部效应愈发明显、爆款基金与基金经理明星效应……面对基金行业从未有之大变局,李一梅带领着华夏基金正找到自己的“方法论”——有所坚持、有所顺应和有所前瞻。
从心出发,向“新”而行
时间拨回半个月前,李一梅携华夏基金十多位“中生代”基金经理亮相中期策略会,这批以“80后”为代表的基金经理团队,很多人一毕业就进入了华夏基金。
“7月的北京,酷热难耐,却也充满蓬勃生机,就像我们所处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却也蕴含无限可能,越来越多新的力量涌入,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停留。”李一梅在当天的开场致辞中这样说。
在这场题为《从心出发,向新而行》的开场致辞中,李一梅开诚布公地分享了她上任总经理三年来的探索与改变,也带来了她对公司与行业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李一梅看来,2021年是十分特别的一年,资管规模突破20万亿元,基金、基金经理频频出圈,登上热搜。公募基金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挑战和机遇扑面而来,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向新而行?
正在崛起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便是其重要探索方向之一——“他们从研究员一步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并小有成就的基金经理,虽耗时慢、步骤繁,但也因此,投研团队拥有了一以贯之的投资理念。
生于1990年的屠环宇,是这批中生代基金经理中年龄最小,也是最有话题性的一位。在华夏基金的视频短片《在路上》中,他化身“外卖骑手”的体验式调研深入人心,也获得了投资人与外界的交口称赞。
另一位中生代的典型代表是郑泽鸿, 2012年6月加入华夏基金,2014年任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研究员,2017年7月担任基金经理管理华夏能源革新,扎实的研究功底,让他管理的基金,4年多时间收益涨了3倍,年化收益超过39%。
创设、定义和管好资产
“我2001年来华夏基金时,公司基金管理规模才50多个亿,当时行业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还没有诞生……可以说,我们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或者90%部分都是在华夏基金完成的。”李一梅回忆道。
2004年,华夏基金发行了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李一梅对那一年的很多事依然记忆犹新。做基金营销的人都知道,基金带数字和字母的都不好卖,而华夏上证50ETF又带数字又带字母,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业内很少有人懂ETF,普通投资者更是几乎不知道ETF,我们只能一家券商一家券商地做地推,经常一站就讲两个多小时。”李一梅回忆道,不过也正是因为当年埋下的种子和多年坚持耕耘,当市场时机出现时,华夏基金不仅把握住了主动权益的机会,也快速把握住了ETF的机会。
时至今日,当李一梅以华夏基金总经理的身份出席行业活动时,依然会有很多同行和领导投来仰羡的目光——“你们ETF做得这么好,得向华夏基金学习啊”。
面对同行的褒奖,李一梅也有自己的审视和压力——当一个优势业务特别明显时,外界可能会误会,华夏基金是不是转型走被动指数道路了?甚至有人说,他们战略性放弃主动权益了!
“我们指数化投资做得好,与我们主动管理是紧密相关的。一直以来大家都看到华夏基金主动化做得好,ETF产品其实是主动投研思想的指数化表达。从我们开始做创成长ETF、创蓝筹ETF的Smart Beta产品定义开始,大家就发现华夏基金开始做了一些不一样的事。然后又发展到2019年年底推出芯片ETF,2020年年初推出5GETF、新能源车ETF、人工智能ETF。”她说。
自李一梅接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后,她就深知华夏基金是一家以主动投研为核心的公司,他们能做出这些方向性的判断,并不是“撞大运”,而其核心正是依赖于主动投研上的深厚功底。
李一梅表示,华夏基金这些年摸索着,做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是以“资产”两字作为核心,肯定和财富管理公司要做一个很好的结合。“资产”必须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产品。这几年华夏基金不停地在定义资产,定义资产可以用主动的方式来做,也可以用指数化的方式来做。
“我们希望我们不仅能发现资产、定义资产,还有能力能管好资产。当我们把这些资产能够清晰、而且越来越准确地定义出来时,风格恒定地管理好时,那么资产类别就非常丰富了。”她补充道。
“我们在定义好这些资产之后,就要把它再上一层,用资产配置的视角把它做成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给各种客户”,李一梅表示,包括现在做投顾也是资产配置的视角,做FOF也是资产配置的视角,做年金、“固收+”也是资产配置的视角,未来做财富规划这一类的更加是资产配置的视角。
只问耕耘,无问西东
从基金营销圈的一员女将到万亿公募的总经理,在华夏基金的20年深耕,让李一梅深知财富管理犹如竞技场,起高楼、宴宾客者众多,但最终真正获得投资人认可的,无一不是历经时间检验的。
在她看来,公募基金行业23年成长为财富管理的主力军,背后沉淀下来的就是对价值的坚守,持续、稳定地为持有人创造长期回报是其立业之本,也是大资管时代中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23年,华夏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也从20亿元增长到1.7万亿元,服务客户数从十几万户增长到1.8亿户,其成长经历就是时间沉淀的折射,他们也在一代代传承中深化对“时间力量”的感悟。
{image=2}
“长期投入”、“避免短视行为”,简简单单十个字,凝聚了李一梅对公募行业和华夏基金过去二十多年发展的深刻理解,也正因此,他们才能在热闹中持一份冷静,从心出发,坚持做正确的事。
在很多场合,李一梅常会分享一个“竹子生长的故事”——竹子前3年,仅仅长3cm,但它的根却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从第4年开始,它每天以30cm的速度快速生长,仅用六周时间就可以长到13米。
“早期的路是难走的路,也是孤独的路,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回首这些年的发展,李一梅始终相信,但行前路,只问耕耘,用心陪伴,无问西东,“时间的玫瑰”终会绽放锦绣芬芳。
“有所坚持”和“有所顺应”
面对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和财富管理市场的激烈竞争,李一梅向记者分享了她最近半年的新思考——如果用12个字概括的话就是:“有所坚持,有所顺应,有所前瞻”。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要有自己的锚,并且要不断地坚持下去。在投资方面,我们要坚持价值与成长的基本判断;在业务层面,华夏基金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李一梅告诫称。
面对过去一年爆款基金、明星基金“饭圈化”等现象,李一梅认为华夏基金应“有所坚持”,不应以增加规模为优先条件,而要用最好的策略为客户实现收益,这是他们始终要坚持的价值观。
“有所顺应”,即顺应客户的需求和顺应时代的发展,余额宝的诞生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其在最初设定时希望客户每天都能看到收益,但当时很多公司固执地认为“按月结账”是既定规则,不应该改变,最后结果不言而喻。
同时,李一梅认为还要不断“学习先进”。比如,在如何看待业绩与排名方面,公司本意是用更加科学、客观的基金经理评价标准,但这常与市场的评价体系脱节,导致公司整体账目与个人目标脱离。
同时,还要向市场学习基金管理规模的边界。“管理规模太大了,业绩会归于指数水平”、“钱又进来这么多,摊薄了我的收益”……这些“抱怨”并没有看到市场发展的趋势,业内不少案例已然发生,基金经理应拓展业务能力与业务模式的思考。
“1万亿美元”始于足下
相比对当下的思考,李一梅对“前瞻”思考更深。目前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很像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华夏基金管理规模实现1.7万亿元后,她为华夏基金设定了一个“1万亿美元”的远景目标。
“我们一定要有所前瞻,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实现1万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做成全资产最优秀的资产管理平台!”李一梅如此勉励同事。这不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前瞻性”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李一梅的思考体系中,“前瞻性”分业务的前瞻性、模式的前瞻性和团队的前瞻性。在她看来,作为资产管理机构,“定义资产”非常重要,目标是争取在每一个资产类别,都力争做到行业前列。
想成为一家万亿美元级别的资产管理机构,工业化和体系化的生产模式必不可少。“这是未来的模式,短期虽然接受度不够,但长期来看一定是未来针对万亿美元资产级别的有效管理方式。”她称。
“投资选股,就像在海滩上找螃蟹,翻100块石头找到的概率肯定比翻10块、20块的概率大。如果有个人能在一秒钟将海滩上的石头翻个遍,将螃蟹一洗而空,你的第一反应一定如何掌握这种武器。”
这是李一梅在一场人工智能论坛上分享的案例。对于一家志在管理“1万亿美元”头部公募基金,她对很多新事物、新模式,始终相信“相信的力量”——“千万不能看到了别人做成了,我们才去相信!”
而在“团队的前瞻性”上,李一梅在业内有一句颇为经典的点评——在投资上,我们谨慎地选择左侧,但在人才和团队建设上,我们“坚定地在左侧投入。因为要做百年老店,就要敢于做前瞻性的人员储备。
责任编辑:陈志杰
“双十五”基金经理魏东掌舵 国联安核心资产11月2日发行
今年以来,各家基金公司纷纷推出由当家人物挂帅的新基金。国联安基金日前发布公告,拟由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魏东担任基金经理的国联安核心资产混合基金将于11月2日公开发行。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22日,魏东任职基金经理年限超15年,任职时长在当前全市场2000多位基金经理中排名第4;魏东投资经理指数年化回报为15.49%,因此被称为“双十五”基金经理。000050亿以上基金产品半年度业绩:赵诣管理的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回报24.08%
6月30日,基金上半年业绩收官,不论规模,主动偏股型基金中(不含QDII)韩广哲管理的金鹰民族新兴Ⅰ53%夺冠。编者整理了规模50亿以上基金产品表现,发现上半年以来,医疗、新能源车、周期精选主题基金排名靠前。赵蓓管理的工银瑞信前沿医疗以32%涨幅居前,李瑞管理的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回报31%,赵诣管理的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今年以来回报24.08%。{image=1}0000“债券女王”翟晨曦空降新华基金 天风证券意在改造新华基金?
“债券女王”空降,天风证券将如何操盘新华基金?两大股票高手已离职,固收或成逆袭利器{image=1}在两大股票投资高手先后离职后,新华基金公司或将发力债券基金等业务。新华基金日前在官网发布公告,聘任天风证券副总裁翟晨曦为公司联席董事长。{image=2}翟晨曦在业内有“债券女王”的之称。她在新华基金的策略会上曾表示,公募基金如果想成为头部,想要在规模上进入行业前列,固收表现需要非常好。0000曾经的华商三剑客之一梁永强正式回归公募 又一家新基金公司获批
来源:理财不二牛原创每经记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华商三剑客”开始名声大噪。相比其它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梁永强离开华商基金之后,曾对媒体表示想多休息一下。如今2年左右时间过去,梁永强以新基金公司——汇泉基金的股东以及总经理的身份回归公募。记者注意到,他较少调仓。在“三剑客”中,梁永强是进入华商时间最早,辞别最晚的。0000蓝石资管李九如:信用债投资不是一刀切,精细化挖掘企业信用价值
{image=1}蓝石资管是国内最大的阳光私募基金公司之一,管理资产规模数百亿元,长期稳居国内私募基金第一梯队。蓝石资管专注于固定收益投资和绝对收益产品,并致力通过灵活多元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追求绝对收益。凭借在产品业绩、资产规模、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公司屡获殊荣,迄今为止已获多项行业重量级奖项,如金牛奖、金长江奖、金阳光奖及英华奖、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本币市场优秀机构等等。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