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7大信号
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来源:熊园观察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熊园 博士
国盛证券宏观分析师,何宁
事件:本周一(2021年8月9日),我国央行发布《2021年第2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梳理了2021年第二季度我国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和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情况,并展望了2021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和介绍了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思路。同时,《报告》撰写了5个专栏,分别为:专栏1《正确认识货币与通胀的关系》;专栏2《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专栏3《货币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专栏4《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专栏5《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核心观点:本次报告的定调,总体延续730政治局会议、730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的提法,而相比Q1报告的变化,基本就是730政治局会议相比430政治局会议的变化,包括:突显内外压力、对经济的担心变大,强调跨周期调节、统筹今明两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应是稳中偏松、再降准甚至降息可期,防风险、严监管仍是大方向等等;同时,也有不少增量信息,包括:关注6个强化(自主性、稳物价、区域信贷平衡、碳减排工具落地、进一步降贷款利率、推动融合发展);新增“加强对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监测分析,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新增“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改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补充解释7月降准,地方债加快发行也是一个因素。
信号1:央行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且分化,更加关注疫情、通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外溢效应;央行认为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但删掉了“稳中加固”,展望未来,央行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的担忧增加,新增“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并突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大宗涨价给中小微企业带来困难、不良资产、影子银行、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等问题。
信号2:央行认为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预计CPI平稳,PPI阶段性走高后趋于回落,并设专栏讨论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我们继续提示,警惕下半年PPI同比维持高位甚至二次探高,并关注后续影响通胀的三重因素,即:猪价、保供稳价与碳中和政策平衡、长期通胀中枢可能抬升。
信号3:央行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总基调,关注3个不变(管好总闸门、结构性支持、严控房地产)和6个强化(自主性、稳物价、区域信贷平衡、碳减排工具落地、降贷款利率、推动融合发展)。总体看,我们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应是稳中偏松,再降准甚至降息可期,其中:降准的概率大于降息,结构性降息或定向降息的概率大于全面降息,重点关注可能的LPR降息,以及碳减排定向支持工具的落地(再贷款、直达还是GMLF)。
信号4:央行设专栏全面介绍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机制,并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改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补充解释降准是考虑到地方债加快发行等因素;我们认为,后续央行将继续配合地方发债节奏,调节流动性投放,进而保持流动性整体平稳。
信号5:央行延续“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提法,并强化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我们认为,尽管下半年货币政策稳中偏松,名义GDP受通胀拉动也可能超此前预期,但鉴于央行仍要稳住物价,M2和社融增速难大幅走高,继续维持低于去年1-2个百分点的中性假设,下半年节奏上可能先降后升。
信号6:央行延续提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更加重视重点领域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并强化地方党政风险处置的属地责任,新增“推动做好重点省份高风险机构数量压降工作”。我们认为,央行对风险防范和处置的要求进一步趋严,继续提示2021年是监管大年,防风险、严监管仍是大方向,重点关注房地产调控、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城投)、问题企业处置等等。
信号7:央行延续指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增“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是常态”;我们认为年内人民币可能小贬。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疫情超预期演化;中美冲突超预期。
报告正文:
信号1:央行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且分化,更加关注疫情、通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外溢效应等问题;央行认为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但删掉“稳中加固”,展望未来,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的担忧增加,新增“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并突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大宗涨价给中小微企业带来困难、不良资产、影子银行、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等问题
全球看,央行认为全球经济延续复苏,但分化严重,且疫情反弹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对全球通胀的担忧明显升温。《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但分化严重,劳动力市场恢复有限,通胀预期明显升温,近期多国疫情反弹给经济前景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一季度为“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疫苗接种加快,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趋于乐观,通胀预期有所升温。也要看到,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凸显,近期多国疫情反弹进一步增加了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去年四季度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疫情冲击引发财政可持续风险和金融风险隐患上升,对全球经济结构、国际贸易和投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能存在长期伤痕效应”。
后续值得关注的问题集中在疫情、通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问题上。1)央行认为疫情脉冲式冲击不同国家,可能迟滞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疫情、疫苗演进仍是未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2)全球供需错配仍然存在,通胀上升会否持续尚待观察,并提出芯片短缺、运费屡创新高、大宗商品和耐用品涨价等压力。3)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带来溢出效应和风险扩散。央行担心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步伐可能加快(应主要指美联储Taper和加息),从而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和金融市场风险。
{image=1}
{image=2}
{image=3}
国内看,回顾今年上半年,央行延续一季度的看法,即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需求继续回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一季度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生产持续恢复性增长,三大需求稳步恢复,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提升,就业物价稳定,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展望下半年,与一季度相比,央行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的担忧加强,新增“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认为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且突出了大宗涨价给中小微企业带来困难。央行认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一季度为“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延续一季度的看法,认为“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新增“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突出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抬升企业成本,一些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大”,延续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绿色转型等中长期挑战”的关注,并新增对“不良资产,影子银行反弹压力、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等问题的关注。
信号2:央行认为我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预计CPI平稳,PPI阶段性走高后趋于回落,多重因素影响下长期物价维持稳定;我们继续提示,警惕下半年PPI同比维持高位甚至二次探高,CPI将较为稳定,并关注后续影响通胀的三重因素
《报告》认为我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报告》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即短期CPI和PPI如何运行,以及长期物价可能的走势。一方面,《报告》指出CPI涨幅处于低位,预计下半年仍将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PPI涨幅有所扩大,应客观、历史看待。既有低基数的因素,可以结合三年整体视角观察;也因为PPI本身波动就相对较大,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并不少见。总体看,PPI走高大概率是阶段性的,未来有望趋于回落。另一方面,长远看,物价走势有望保持稳定。其中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抑制通胀;而碳排放成本显性化又会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两者相互对冲,有利于稳定物价。
我们维持报告《后续通胀关注三大变量,PPI会再创新高吗?—兼评7月物价》中的判断,即:警惕下半年PPI同比维持高位甚至二次探高,CPI将较为稳定;并关注后续影响物价的三重因素,即:1)猪价:立秋之后有望震荡走强,但本轮猪周期底部可能要到2022年之后;2)保供稳价和长期“双碳”目标的平衡,将制约PPI涨幅;3)长期通胀中枢可能上移。
具体预测方面:
>CPI:高频数据看,8月首周鲜菜、鸡蛋大幅涨价,猪价虽有所下降但降幅放缓,且立秋之后需求可能提升,叠加季节规律看8月CPI食品环比多有上行,预计8月CPI食品项环比走强。7月底以来疫情反复,可能对非食品CPI形成拖累,综合看,在基数小幅降低情况下,预计8月CPI同比持平或小升。全年预测维持此前判断,预计2021年CPI同比由去年的2.5%降至1%-2%。
>PPI:高频数据看,截至8月9日南华工业指数和CRB工业原料现货指数分别环比下降0.6%和回升1%。分商品看,原油环比降价,铜、螺纹钢环比涨价。综合看,我们预计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可能维持震荡,保供稳价要求下国内定价大宗商品环比涨幅可能回落,对应PPI同比可能高位震荡(目前预测在8.7%-8.9%)。维持此前判断,在国际大宗商品涨幅回落,但难大跌假设下,下半年PPI同比可能在7%-8%以上高位震荡,而一旦环比有数月超过0.2%,则同比可能破前期9%高点。综合当前经济面,预计2021年PPI同比由-1.8%升至5%甚至6%以上。
{image=4}
信号3:央行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总基调,关注3个不变(管好货币总闸门、结构性支持、房地产)和6个强化(自主性、稳物价、区域信贷平衡、碳减排工具落地、降贷款利率、推动融合发展)。总体看,我们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应是稳中偏松,再降准甚至降息可期
央行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管好货币总闸门”。总体看,延续了易纲行长陆家嘴论坛、730政治局会议、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的总基调。与Q1报告相比:
首先,关注三大不变:
1)《报告》延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管好货币总闸门”等提法,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并“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2)《报告》继续强调“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即我们持续提示的央行“结构性宽松”的方向。
3)央行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延续去年Q4和今年Q1的说法,即“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其次,较一季度报告有所变化或强化的要点在于:
1)强调宏观政策自主性和跨周期(今明两年)调节。《报告》强调“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统筹今明两年货币政策衔接”,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上半年有所加大,并且明年会继续加大的情况下,且11-12月MLF合计到期量接近两万亿,为做好跨周期调节,央行下半年可能再降准降息。在外围环境收紧预期升温背景下,我们将继续“稳字当头,坚持自主性”。
2)更加关注稳定物价。《报告》新增“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再结合730首次在政治局会议层面明确提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预示着央行既要给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缓解大宗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又不能搞“大水漫灌”。央行在专栏1《正确认识货币与通胀的关系》中对比指出,疫情后央行和财政配合大量增加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增加基础货币为主的量化宽松政策不同,前者更易引起通胀。因此,“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下一步要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从根本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即暗示不搞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策取向)”。
3)更加关注区域间信贷平衡。《报告》指出“实施好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再贷款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并在专栏3《货币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中,明确对相关信贷增长缓慢地区新增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持续跟踪其落地使用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改善金融生态。
4)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密切关注后续的定向支持举措。与一季度相比,本次《报告》更加突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落地情况。《报告》指出“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一季度为“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并明确提出“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因此,关注后续可能利用再贷款、定向降息等手段支持绿色低碳企业发展。
5)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报告》延续指出“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并新增“督促银行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增强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竞争性,切实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应是延续了730政治局会议关于“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的要求。此外,《报告》在专栏4《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中指出,随着LPR嵌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的转变(详见报告《存款利率报价方式调整,是变相“降息”?》),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其中,截至2021年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6个百分点。后续将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6)统筹推进融合发展。本次《报告》延续了央行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的提法,较Q1报告新增“统筹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的表述。
总体看,我们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应是稳中偏松,再降准甚至降息可期,其中,降准概率大于降息,结构性降息概率大于全面降息,建议关注可能的LPR降息,以及碳减排定向支持工具的落地(再贷款、直达还是GMLF)。
{image=5}
信号4:设专栏全面介绍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机制,并指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补充解释降准是考虑到地方债加快发行等因素;我们认为后续央行将继续配合发债节奏,调节流动性投放,使流动性整体维持平稳。
操作层面,央行在专栏2《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中全面介绍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机制。首先,央行重申了21Q1报告中提到的关于《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内容,即明确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使机构和公众观察货币政策取向更为直观。其次,常态化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指每日连续公开市场操作,月中开展MLF操作,以及季度例会、年报等相关内容定期释放货币政策信号,并通过参加国务院吹风会、发布答记者问、发表署名文章等方式提升货币政策沟通效率。最后,央行认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有效实施,在于“言行一致”,例如引导市场关注利率而不是流动性数量,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流动性的稳定性。
在货币总量和流动性管理方面,提示两个细节:一是央行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指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一季度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加强对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监测分析,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意味着央行将继续配合发债节奏,调节流动性投放,使流动性整体维持平稳。
二是对降准原因的阐述上,《报告》提出“此次降准通过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前瞻性考虑了税期高峰、MLF到期、地方债加快发行等影响因素,注重保持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地方债加快发行”是央行新增原因,也进一步印证了央行在流动性调节中会综合考虑财政节奏。
{image=6}
信号5:央行延续“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提法,并强化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我们认为尽管下半年货币政策稳中偏松,名义GDP受通胀拉动可能超此前预期,但鉴于央行仍要稳住物价,M2和社融增速难大幅走高,维持低于去年1-2个百分点的判断,下半年节奏上可能先降后升
《报告》延续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一贯表述,指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再结合我们上述提到的,央行要求“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以及“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等提法,预示着下半年M2、社融存量增速总体仍偏紧。
从幅度上讲,尽管下半年货币政策稳中偏松,再降准降息可期;以及受通胀影响,今年名义GDP增速可能比年初市场预期的要高(可参见报告《客观看待信贷社融超预期,下半年节奏有三大扰动》);但鉴于央行仍要稳住物价,M2和社融增速难大幅走高,我们维持今年信贷、社融、M2增速可能会比去年低1-2个百分点的基准假设。节奏方面,鉴于8月起专项债可能发行进度加快,预计社融存量增速的底部可能在三季度末附近,四季度之后逐步回升。
信号6:央行延续提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更加重视重点领域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并强化地方党政风险处置的属地责任;我们认为本次报告对风险防范和处置要求进一步趋严,2021年防风险,严监管仍是大方向
《报告》延续指出“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与今年Q1报告相比,本次《报告》新增“密切监测、重点排查重点领域风险点,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和“强化地方党政风险处置属地责任,推动做好重点省份高风险机构数量压降工作”。此外,《报告》延续了“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压实中介机构职责,坚决打击各类逃废债”等提法。综合看,本次《报告》对风险防范和处置的要求进一步趋严,结合730政治局会议要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我们继续提示,2021年是监管大年,防风险、严监管仍是大方向,重点应是地方隐性债务(城投平台)和问题企业处置等。
信号7:央行延续指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强调“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是常态”;我们认为后续人民币可能小幅贬值,但空间有限
汇率方面,《报告》延续了2019Q4-2021Q1报告的表述,即“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此外,央行在专栏5《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中突出强调了“人民银行通过各项举措,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作为对5月人民币升值预期大幅升温的回应,专栏中央行再次强调“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合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促进内外均衡,扩大我国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空间”,“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也将是常态,既可升值,也能贬值,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
4-7月人民币兑美元分别升值1.6%,升值1.5%,贬值1.4%,维持震荡。原因上看,分别受美元走势、资本流动、预期、央行稳汇率和降准等政策影响,体现了双向波动态势。往后看,美联储将逐步给出缩减QE信号,美元指数大概率维持震荡;国内货币政策可能会维持宽松,不会跟随美联储收紧,因此人民币汇率有小幅贬值压力。但是,鉴于中美关系虽紧张但显著恶化概率不大,国内基本面仍有支撑,预计贬值空间不大。
{image=7}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疫情超预期演化;中美冲突超预期。
联系人:
熊园,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何宁,国盛宏观分析师;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
相关文章:
[1]《后续通胀关注三大变量,PPI会再创新高吗?》,2021-08-09
[2]《重要的转折—逐句解读7.30政治局会议》,2021-07-30
[3]《客观看待信贷社融超预期,下半年节奏有三大扰动》,2021-07-10
[4]《存款利率报价方式调整,是变相“降息”?》,2021-06-21
[5]《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7大信号》,2021-05-12
责任编辑:李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