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游戏自吞苦果 《青簪行》成影视流量模式转折点
{video=1}
作者: 吴丹
又一部大投资+顶流+大IP,因明星倒下,导致数亿投资打水漂。
吴亦凡事件后,“《青簪行》还能播吗”迅速登上热搜。作为主演的吴亦凡被刑拘,导致其所有镜头被删除。目前,电视剧《青簪行》的官方微博删得仅剩一条消息。
这部腾讯视频的S+级项目,按以往标准投资至少在3亿元以上,却忽然成了烫手山芋。无论AI换脸还是换人重拍,成本和难度都不小。《青簪行》极有可能像之前那些因主演劣迹事件影响而无法播出的剧集一样,损失惨重。
“用流量明星本身就有风险,投资方从天堂到地狱,只需要一部剧。”一位北京电影工作室合伙人感叹,这些年因艺人劣迹而无法播出的剧屡见不鲜,“唯流量论”早就出了问题。
2018年,投资5.8亿元的《巴清传》因女主角范冰冰的阴阳合同事件、男主角高云翔涉嫌性侵案件而无法播出。2019年,《巴清传》换人重拍,光补拍就花费6000万元,但播出时间依然遥遥无期。该剧投资方唐德影视更是遭受重创,连续三年亏损,徘徊在退市边缘。
此次《青簪行》背后资方是企鹅影视、新丽电视和凤凰联动影业,对应的是三家上市公司腾讯控股、阅文集团和凤凰传媒。该合伙人认为,大股东腾讯还有游戏等其他业务支撑,不至于被拖垮。但新丽传媒属于又一次“踩雷”,2019年,其投资出品的两部影视剧《情圣2》《渴望生活》就因主演吴秀波出轨事件无法播出,导致元气大伤。
知名编剧汪海林多年来一直抨击影视行业的“唯流量论”,并在吴亦凡事件后发声,“整个影视行业的创作生产机制、购销机制,都需要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意味着有人的利益会被重新建立,要触犯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他在微博中直言,有几位顶流艺人也在雷区范围,随时可能出问题。
流量艺人一次次让资本吞噬苦果。兴起于2014年的流量明星,短短几年攀到高峰,片酬动辄过亿早已不是秘密。作为演艺圈风险极高的分支,流量明星已经一次次给影视行业敲响警钟。
流量经济的爆发
播放量从来都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参考,但自从中国影视剧的投资方变为互联网大厂之后,汪海林发现,游戏规则变了。
互联网公司参与投资影视剧后,大数据、大IP和流量成了制胜法宝,它们可以依靠数据优势碾压专业。汪海林曾在《我与流量的战争》演讲中,抨击互联网平台的垄断性。平台既是制作公司、经纪公司、发行公司,又是播出平台,并且掌握着后台数据,从而形成闭环。而在国外,影视行业的制作、发行、经纪是分离的。
兴盛于日韩的造星模式,一定程度上就是资本为特定人群定制的流量明星。中国内地第一代流量小生以李易峰、吴亦凡、鹿晗、杨洋四人为首,他们是流量经济爆发式增长的见证者、“始作俑者”,也是标杆性人物。在代言和影视方面,这四人都掌握着巨大流量,报酬丰厚。张国立、陈道明等老戏骨,片酬尚不及他们的五分之一。
资本关心回报率,而流量明星能以强大的号召力鼓动粉丝买单。因而在影视行业,跟回报率没有直接关系的剧本内容、影片质量等维度,几乎被资方选择性忽视。很多流量明星被吐槽没天赋、没专业背景、没演技,但资本想要的就是他们背后的粉丝群体。
汪海林曾直言,他这几年碰到的甲方非常荒诞,要求编剧降低剧情难度,因为流量明星演不出来。只要超过两行的台词,流量明星也背不下来。剧本创作也尽量不要让演员处在一个带戏的空间,因为流量明星很可能碰不到对手戏演员,需要依靠后期抠图完成独立表演。
鹿晗曾说,他根本没时间去塑造一个角色,“就是这个大实话,现阶段很忙的一些流量明星,我敢发誓那是不可能的。”
大IP+流量失灵
早在2018年,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
那一年,多部大IP+流量的剧集接连扑街。由IP小说改编、陈坤和倪妮主演的《天盛长歌》,平均收视率仅0.35%;由黄轩和杨颖主演的《创业时代》以及由鹿晗和关晓彤主演的《甜蜜暴击》,在豆瓣分别仅有3.4分和2.7分。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几部S+级大制作剧集也相继扑街。迪丽热巴、吴磊主演的《长歌行》投资成本超过3亿元,但口碑和点击率均未达到预期。甚至有人把S+视为魔咒,连三金“影后”周冬雨出演的古装剧《千古玦尘》也被无情群嘲。
纵观2021年上半年,剧集市场大盘回落。云合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网剧集有效播放量为1575亿,同比及环比分别下滑36%和11%,爱优腾芒四家平台较2020年同期下滑34%至60%。
今年的大IP+大制作+流量没出现一部年度爆款。在豆瓣上,2021年播出的剧集中,近30部评分低于5分,有的扑街更是悄无声息,观看人数不足,连评分都看不到。
《青簪行》本是腾讯视频今年S+项目的重头,也是吴亦凡首次出演电视剧、进军小荧屏的转型之作,几乎是冲着年度爆款而去。
汪海林在微博中透露,《青簪行》的投资人正是另一位顶流肖战的老板。过度依赖顶流和IP,导致新丽传媒再遭致命一击。
流量产业链对影视行业的危害不言而喻,数据的可操作性形成一种虚假繁荣。被制造出来的流量明星,背后有资本运作,也有平台高度参与,最终的结果就是,观众看到的都是包装好的、缺乏灵魂的商品。
从《巴清传》到《青簪行》,接连出现的劣迹艺人事件警示资本,流量并不是随便就能制胜的。无视影视行业的规律、抛弃专业性、随意收割粉丝韭菜的方式,注定会被流量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