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应从运行与发展两个层面推动财政政策转型
8月11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在微博指出,应从运行与发展两个层面推动财政政策转型。
微博原文:
财政政策转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命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上深入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对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都着眼于运行层面的思考,即考虑平抑经济波动,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这一点之外,在当前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特别需要考虑到发展与安全的新目标,而不能仅仅考虑经济的短期稳定。也就是不能只从财政运行层面考虑它的应用,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发展的潜力怎么增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何减少等长远问题。
财政政策转型,从发展层面考虑是一个中长期问题,从运行层面考虑则是一个短期问题,应当将这两个角度有机结合起来。中央明确提出,不仅要关注宏观调控,也要关注宏观治理;不仅要考虑年度政策,而且要考虑跨周期的中长期政策。所以财政政策的转型应当是换轨道,不能仅仅基于短期平抑经济波动、所谓逆周期调节功能去设计和调整财政政策,而是应当基于发展,同时把经济稳定的因素包含进来,去思考设计和调整财政政策。只有这样,财政政策才能更符合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理念。
怎么进行这种调整和转型呢?过去基于经济运行层面考虑供求平衡,在此之前讲的是综合平衡。但仅仅从平衡的角度去考虑是不够的,因为财政的平衡往往以赤字为标准,以此为逻辑起点来理解财政政策是不够全面的。无论是短期经济运行角度,还是长期发展角度,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内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在传统经济学或宏观政策范畴内,对宏观不确定性的问题研究较少,甚至有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在假设宏观确定性的前提下。受到疫情冲击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加上经济社会运行逻辑发生的重大变化,这种假设前提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
除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全球化带来了地缘政治的变动,这里面蕴含巨大的内生不确定性。这种内生不确定性已经变成了一种全球公共风险,而这种公共风险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转化为成本,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增长率的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平庸化和低增长趋势。要改变这种状况,财政政策的作用就不能仅满足于平抑经济波动,而是要着眼于提升发展后劲、促进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要求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对冲公共风险,以此降低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内的发展成本。
责任编辑:蒋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