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5691

985异地办学踩刹车,深圳、苏州、青岛怎么办?

中国新闻周刊2021-08-23 12:47:160

原标题:985异地办学踩刹车,深圳、苏州、青岛怎么办?

985高校异地办学背后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image=1}

985高校异地办学,浪潮一度势不可挡。

江浙、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是985高校异地办学的热门目的地,不少异地办学机构而今已然落地生根。据统计,深圳、苏州、青岛是拥有最多高校异地机构的城市。

不过,近日教育部印发重磅文件,多省份相继响应,明确“十四五”时期从严控制异地办学。未来5年,高校异地办学热或大幅降温。

通知一出,引发公众热议,那些985高校怎么办?深圳、苏州、青岛怎么办?

收紧

对于高校异地办学的做法,教育部一直不支持,而且呈持续收紧的态势。

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

2019年,教育部相关部门再次强调,由于异地校区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经费保障、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育部历来不赞成高校举办异地校区,原则上不予审批。

举办异地校区受阻,以至于武汉大学深圳校区项目于2020年终止。

在此4年前,深圳市政府与武汉大学签署了备忘录,共同将武汉大学·深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校区。4年后,深圳市教育局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回复进展,声称按上级部门要求,洽谈引进武汉大学建设深圳校区项目不得不终止。

不过,这种态势并没有消减名校异地办学的热情。教育部不允许异地办分校、办本科,异地办研究院成为主流模式。

无论是异地校区还是研究院,中西部985东进,中央部属985南下,是两股比较明显的趋势。中西部985不想坐困愁城,中央部属985也不再眷恋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踊跃闯东南。

尤其是西部7所985高校,几乎全部开启在东南布点,且不止一个。2020年1月和7月,电子科技大学分别签署了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和(湖州)协议,其深圳高等研究院的首批研究生在9月开学。

在这波浪潮中,广东深圳、江苏苏州、山东青岛成为拥有最多高校异地机构的城市,深圳则是其中的领头羊。

异地办学潮是高校某种形式上的规模扩张,不加干预的扩张,则可能造成发展泡沫,稀释名校的招牌,浪费地方的资源。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再次对异地办学踩刹车。

文件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

与此同时,吉林、河北、广东等省份,相继下发了关于编制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广东是名校异地办学的“赢家”,很快也跟进印发了文件,指出要从严控制高校异地校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

驱动

985高校前往东南沿海省份异地办学,背后有一双无形之手,而且这股趋势势不可挡。

除了深圳、苏州、青岛,拥有异地机构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也大多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高教资源又相对稀缺的城市,比如第4-7名的珠海、东莞、佛山和宁波。

以苏州为例。2020年苏州GDP超过2万亿,不过江苏985高校主要聚集在省会南京,苏州仅苏州大学一所211高校。

2019年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工奠基,苏州太仓成为全国首个拥有985高校的县级市。

太仓是离上海最近的城市,由于相邻上海的地缘优势,太仓也承接了从上海溢出的产业资源,比如航空。2019年8月,太仓市发布《太仓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同一天,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开工建设。

名校异地办学,当然不只是找个“空地”这么简单,更多是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高校扩展背后不是专业驱动,而是外延的经济发展驱动。

名校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首先是名校带动了城市人力资源的高效发展,包括人才引流、人才培养。再者是对经济,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一个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资源的聚集者,而且高校资源又跟科技等因素直接相关。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深受外部社会影响,社会资源甚至关系到一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指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办学资源将从依靠政府向社会和自身转变。同时,资源配置还要由国家中心模式向市场导向模式转变,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发展高等教育是一项费钱的事业,极度考验区域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40余年,广东是人口流入第一省。同时,广东GDP也长期位居全国第一。2019年广东的教育投入高达4268.43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其中,深圳尤为突出。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指出,异地办学之所以生生不息成燎原之势,核心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版图发生重大变化后,原来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

此轮办分校,完全是以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主导、驱动的,背后实际是强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对人才与技术支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民生的需要,人口多了,生活水平高了,对教育的需求也就高了。

动摇

与此同时,名校异地办学的浪潮,反过来动摇了名校的江湖格局。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布局,基本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当时根据各大区建设做综合布局,比如东北、西北、西南等,在每个地区的中心城市搭建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结构。

陕西是西北高教大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985坐落于此。西安又是西北地区的高教中心,截至2019年末全市共有高等教育学校75所。

如今,西安交通大学有青岛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有宁波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深圳研究院,几所西北985走出大西北。

当年首批“双一流”名单公布后,教育部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学科评估均有下滑。为迎战下一轮“双一流”评选,闯东南颇为无奈之举。

有进有出,“双一流”设计的初衷,就是为改变资源向固定的985、211高校倾斜的局面。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14号建议的答复》,提到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搞平衡照顾。

反观广东,经济全国领先,却被笑称“沿海的高等教育荒漠”。位居四大一线城市,深圳连一所“双一流”都没有。

然而,伴随着广东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持续投入,2020年高考录取分数公布,哈工大深圳校区在多地再次力压校本部,高校第一次出现校本部录取分数落后分校现象。

陈志文指出,这次以支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驱动的异地办学,最后可能从根本性上完成中国高校布局的一次调整,只是这次的调整主角不再是中央政府,而是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支撑下的自我修正。

超车

名校异地办学踩了刹车,对深圳、苏州、青岛等城市来说,并非无路可走。

教育部此次印发的文件指出,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

跨省异地校区不现实,省内异地校区留空间。今年年初,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签约落地。自此,江苏两所985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都在苏州设立了校区,与原所在地南京鼎足而立。

广东省此次印发的文件指出,支持基础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特色比较鲜明的高校依法依规开展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符合条件的港澳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开展合作办学。

在异地办学浪潮中,港澳高校正加速“北上”,已有6座大湾区城市,披露了6所港澳高校的落地意向: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去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去广州,香港城市大学去东莞,香港理工大学去佛山,以及澳门科技大学去珠海。

深圳也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自力更生。本土大学正在加快步伐,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新高校已在筹建中。

据悉,筹建海洋大学是深圳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南方科技大学将利用自身在办学、科研、人才、技术转移等方面的优势,助力深圳海洋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海洋大学。

相比之下,引进名校是条捷径,扶持本土高校则需要时间。从零开始创办一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至少要花费整整28年时间。

纵观经济发达地区创办的不少新大学,一个共同定位是高起点建设,希望通过巨额投入和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在短期内建成高水平大学,突破常规在短期内拿下博士点。

毕竟,经济发达但高教资源相对稀缺的城市,在高教发展上想走的是快车道,甚至超车道。

责任编辑:王珊珊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