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迈:缩小城乡差距要从关注乡村儿童做起
来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8月20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始人之一卢迈与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陆波访谈对话。
在访谈中卢迈表示,投资人是关键。“要投资于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工作做好,儿童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以下为访谈全文。
关注农村儿童
陆波: 您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非常关注,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需要关注的方面,也有很多需要关注的人群。为什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特别关注孩子,尤其是乡村的孩子?
卢迈:谢谢。基金会关注农村儿童,是从关注公平的人类发展这个主题开始的。2005年,我们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报告调研过程中发现,要重视教育,同时要重视儿童的营养健康。
在理论研究之外,我们发起了一个包含了四个子项目的社会政策创新项目,其中包括当时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计划。
在针对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调研中,基金会调查组到农村寄宿制学校走访,走访过程中发现学生食堂存在不少问题。于是2007年开始,基金会设立为期五年的学生营养健康试点,对2000个孩子的午餐、500个孩子的衣物实施补助,同时进行对照研究。
这是基金会第一次引入对照实验的办法来做政策研究。在此过程中,基金会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如何筹集资金;如何拟定计划;如何和地方政府合作;如何与学者、国际组织合作;如何做好研究报告等等。
试点取得了成功,引发媒体关注,央视也对项目进行了报道。2011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多年来,在中央财政拨款的支持下,四千多万孩子从中受益。
“营养改善计划”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后,2011年开始,基金会(本文中所说基金会均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建立“阳光校餐”数据监测平台,评估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我们认为,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要通过进行社会创新、动员自身力量、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企业、社会的支持,来完善政府政策、助力公益项目落地执行。
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城市人均收入和乡村人均收入倍差是两到三倍,由此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想解决很不容易。
我们认为,关键还是要投资于人,投资于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工作做好,儿童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06年安排试点,2007 年正式启动,2011年成为国家政策,营养改善计划至今走过10个年头。2017年的评估显示,学生的成长情况,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生长迟缓的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国家政策惠及众多儿童,到现在,有大约四五千万的孩子进入高中大学,一部分甚至步入了劳动力市场,我国人力资本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
2021年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十周年。目前,基金会受教育部全国学生营养办的委托,正准备新一轮的评估,总结过去十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经验和成效,对未来15年如何进一步做好乡村学生营养改善提出建议。
基金会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贫困地区儿童的学前教育。实际上,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已达到85%,但我总在思考:那15%,乡村的,尤其脱贫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怎么办?我们做了统计,乡镇幼儿园的学生数超过乡镇居住的儿童数,也就是说,很多村里的孩子在乡镇上幼儿园。
不是所有的乡村家庭都有钱去乡镇上学,不是所有的乡村家庭都能有人接送孩子,我们不能忘了最需要关怀的底层孩子。
基层,尤其村一级需要更多关注。基金会重点关注在村儿童,因为这些孩子还很小,去乡镇去上幼儿园既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发起“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通过在村里办幼儿园,减少家长送孩子的时间和路途上的风险,并且让孩子在较小的年龄就可以上幼儿园。此外,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在村幼儿园里,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都对身体或智力不健全的孩子没有排斥。
学前教育使儿童心理健康、社会情绪等非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基金会在全国30个县进行了项目试点,当地政府也相应地增加了教育投入。比如毕节市的七星关区,建山村幼儿园近 300 所,给教师,或者称幼教志愿者月工资3000元以上,并缴纳三险,累计每年为学前教育投入四千万财政经费。这是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情况。在新疆,我们看到自治区政府在南疆普及学前教育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明显成效,其他地方也应该下这样的决心,做这样的努力。
青海乐都试点中,2009年入学的孩子今年已经高二,这些参与项目试点的孩子们上高中的比例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的3倍。进而可推算出这些孩子未来考中二本以上大学的比例,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的3倍。
学前教育对儿童学业的长期影响
在推进项目的同时,基金会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并进一步通过实践解决。作为一个研究型非营利性组织,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变革,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
直到现在,学前教育普及率仍然亟待提升。假如到2035年还有15%孩子不能享受学前教育,会造成什么后果?现在,我国每年新生婴儿在1000万左右,15%就是二百多万,以三个年龄段计就是六百万,这样的损失实际上是社会承受不起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我们也希望乡村发展基金会、王石主席及100位联合创始人,为此多加呼吁、奔走。
卢迈在新疆吉木乃县山村幼儿园调研
弥合城乡差距
陆波:您在公益界为人所知,是因为您长期关注民生,特别关注儿童乡村儿童的教育问题、营养问题;您在商界也为人所知,是因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您曾担任论坛秘书长。您觉得有哪些国际上的乡村发展的经验可以供我国借鉴,可以使我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卢迈:1986年,我参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组织的对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考察,我看到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和南斯拉夫有差距,但差距没那么大;差距最大的还是在乡村。南斯拉夫乡村农业机械化率很高,而我国当时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还很低。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各国有个一般规律——先把农村人口减下来,然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中国代际收入固化情况
当前,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国家主要抓两个方面。
第一,抓城市化,城市要更加开放。目前的开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配套政策还跟不上。比如,在学区内无住房、孩子上学成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进入城市。这样的制度障碍还有不少,所以要像改善营商环境一样,改善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生存环境,提升针对他们的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抓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好,让农民安居乐业,让想回乡村创业的年轻人能找到施展的空间。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民政方面的进步尤其快。以养老为例,在青海乐都,65 岁以上的老人每周可以聚一次,一起吃饭、交流、分享。社工每月会进行一次上门服务,帮老人做理发之类的事情。有了这个开始,未来,养老服务会越来越好。
此外,解决城乡差别还要从孩子做起。帮助乡村儿童成长,让他们有上高职、上大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加入劳动力市场,有工作、有收入;如果要回乡创业,也能在学校学到一技之长。等到乡村的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城乡收入差别基本消除,我们离社会主义高一点的阶段就更近了。
卢迈与贵州妙隘乡完小的学生共进午餐
讲好中国故事
陆波:最近您主持《老百姓的中国梦》一书英文版发布会。您以及您所在的基金会在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非常好的尝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于乡村发展基金会以及更多新成立的、在基层做事的基金会,应该怎样在国际舞台讲好我们的故事?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您有什么建议?
卢迈:谢谢关注《老百姓的中国梦》这本书和这个课题。基金会 2018 年设立这个课题,就是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所取得的进步,传递中国老百姓的想法,促进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沟通。
总书记在 2012 年提出“中国梦”,中国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民族复兴,一个是人民幸福。如果单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角度讲中国梦,一些国家会有危险感;但如果讲的是老百姓的中国梦,就相对容易被接受。其实,老百姓的中国梦和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
我们做这个课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首先,我们和零点有数公司一起做了一个调查,了解民众消费和需求的变化;同时,我们就中国梦的研究做了 100 多个案例调查,并从中选出 41 个。案例中的主体来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教育水平,他们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发生的变化。
其中有一个案例,一位老人和孙子生活在城市,孙子上学,她捡破烂。等到孙子要结婚,为了不拖累孙子,她决定自己回老家,没过多久自杀身亡。这不是个例——尽管很悲惨,也很难接受。把这事写进书里并不是抹黑中国,而是讲述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中国有一些这样的悲惨案例。但更多人的生活状态像另外一个案例,一位老人每月能领400元的养老金,家里还养着猪,田里还有粮食收成。他身体康健,家庭和满,幸福感很强。
中国还处在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需要解决,我们需要给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所以,公益组织要讲中国故事,我有这样几点建议:
第一, 聚焦公益慈善。这是我们和外方能够找到共鸣的地方,无论对方信仰什么宗教、持什么政治观点,在公益、慈善方面总是共通的;
第二, 实事求是,既讲进步也讲问题,相互借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本性基本相通。毕竟,发达国家在很多领域都早走一步,我们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可能他们也遇到过、解决过。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实情相结合,也许能更好地找出解决方法;
第三, 要把握好“怎么讲”的度。不要抹黑,说中国什么都不行;但是也不要一味的说我们一切都很好。不需要取悦于别人,但也不能骄傲自满,要不卑不亢。
发布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国际朋友都来参会,包括诺奖获得者菲尔普斯等人。他们为什么会花时间听一本书的发布会?因为他们缺少中国的信息,缺少了解中国的途径,希望通过看这本书,听一听评论,掌握中国的情况。
基金会出版这本书只是讲好中国故事很小的一个部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和机构参与进来,需要从国家层面继续努力。
国际上抹黑中国的声音不少,这给我们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也消耗了相当多的外交资源、经济资源。调查显示,世界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有所下降,现在的好感率是22%。拿美国来说,美国3亿人,22%就是五六千万人,我们需要把这部分人的沟通做好。
所以,我建议公益组织们多讲故事,争取让已有好感的22%的人作为我们的支持者。通过讲述真实的中国,把好感率扩大到17、18年的30%。美国对中国好感率最高的时候是40%,下一步再把那部分人也争取回来。用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助力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卢迈入户走访贵州毕节七星关区贫困儿童家庭
责任编辑:李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