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7963

谁动了欧洲的“气”?

新浪新闻综合2021-10-26 11:42:030

原标题:谁动了欧洲的“气”?

来源:瞭望智库

美联储、欧央行的货币宽松以及疫苗接种,助推经济复苏,推进了能源需求。欧洲天然气与电力价格上涨,引发市场对全球能源危机的关注。

10月,英国天然气期货价格一路涨破136便士/色姆,创出2009年以来历史新高。同时,荷兰产权转让基金(TTF)价格以及德国Phelix-DE电力期货(德国市场区域未来交货期的电力现货市场平均价格的金融衍生品合约)与欧盟碳排放期货也持续创出历史新高。

这些都显示出欧洲持续的能源紧张态势。

欧洲为什么如此依赖天然气?什么原因造成了欧洲当前的天然气紧张?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供应值得信赖吗?未来欧洲天然气供需形势与价格又会如何波动?

文 | 瞿新荣

1

过渡能源

1986年4月,发生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危机事件,曾给欧洲留下惨痛记忆。2011年3月,地震海啸引发日本福岛核危机,再次揭开欧洲因切尔诺贝利核危机刚愈合的伤疤。时隔25年的福岛核泄漏,彻底点燃欧洲反核情绪。

默尔克领导的德国政府关闭了国内17座核反应堆中的8座,并承诺在2022年底前关闭其余核反应堆。除法国外,欧洲国家都在全力推进新能源替代核电及传统化石能源。当前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都已禁止建造新的反应堆,并计划在2030年逐步淘汰核能,而挪威、丹麦、爱尔兰、奥地利、葡萄牙、希腊等国家没有核电站并且反对核电站。

{image=1}

天然气是欧洲向新能源切换过程中,最重要的过渡能源。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地区,早在20世纪50到60年代,欧洲就已经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

意大利是最早经营天然气的欧洲国家之一。1953年,意大利政府成立了埃尼集团(目前旗下的Snam、Stogit和Italgas分别管着国内天然气运输、储存和零售市场),成熟的管输分离经营机制帮助意大利成为欧洲最活跃的天然气消费市场。

除意大利之外,英国、德国、西班牙几个国家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都达到20%以上,是欧洲天然气消费主要地区。同时,上世纪60到70年代,北海以及荷兰油气田开发,加快了欧洲天然气使用步伐。

{image=2}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家,占欧洲天然气消费约16%。

BP(英国石油公司每年出版的BP年鉴)统计,2020年欧洲消费天然气约5411亿立方米,其中德国消费865亿立方米、英国消费725亿立方米、意大利消费677亿立方米,这三个国家是欧洲天然气消费主力。

随着核电与煤电逐渐减少,德国对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2017年以来德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风电已占德国发电量20%左右。2021年的闷热天气导致德国风力发电不足,对天然气发电需求激增。

{image=3}

2

命运相连

待德国发现天然气价格上涨,不得已转向煤电时,却发现煤炭价格也已开始上涨,并且还要为煤炭发电支付高额的碳排放费。

{image=4}

除了自身供应紧张之外,来自中国的供应紧缺与低库存也进一步导致欧洲煤炭资源紧张,价格上涨。尽管煤炭仅占欧洲一次能源消耗的13%,但依然是欧洲非常重要的一次能源。当中国出现煤炭紧缺时,欧洲发现自己的煤炭也不够用了。

中国煤炭产能虽然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自身煤炭需求,但近些年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逐渐关停了一些危险及污染高的煤炭产能。当出现供应紧缺时,中国还会从蒙古国、印尼、澳大利亚等地进口部分煤炭。这些国家煤炭供应,跟天然气一样,可以选择出售给更优价格的欧洲,这样将欧洲跟中国的能源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image=5}

整个欧亚大陆,能源的命运是一体相连的。在中国的“双碳”政策作用下,煤炭供应偏紧,欧洲闷热天气导致缺风和伴随而来的风能发电量不足,叠加高温下的能源消耗升高,还有货币宽松下的经济复苏,导致能源供应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这还没有完全考虑到出现极寒冬季的可能——即将到来的寒冬加剧了欧洲紧张气氛,天然气价格拉涨。

3

俄罗斯“断供”?

阴谋论者认为是俄罗斯卡住了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为了胁迫北溪2号尽快开通,从而导致了这次欧洲能源危机。从商业博弈的角度看,这样的推断无可厚非。但是,事实是否如此?俄罗斯的真实意图是这样吗?

{image=6}

欧洲天然气消费大量依靠俄罗斯、挪威进口,俄罗斯是欧洲能源主要供应国。2017年数据显示,欧盟国家内部天然气产量供应占比约25%——主要来自英国与荷兰,另外35%通过管道进口自俄罗斯,24%通过管道进口自挪威,剩下15%左右进口自北非以及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image=7}

近些年,随着挪威、英国、荷兰天然气产量下降,俄罗斯向欧洲的出口逐渐增加。

2020年,挪威、英国、荷兰的天然气产量分别下降到了1115亿立方米、395亿立方米、200亿立方米,占欧洲总产量2186亿立方米的78%,远低于欧洲2020年总需求量5411亿立方米。近些年来,俄罗斯天然气产量持续增加。2020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为6385亿立方米,自身消费4114亿立方米,成为了欧盟的主要供气商,并且2020年以来供气量显著增长。

{image=8}

从俄罗斯向德国的北溪1号供气量来看,俄罗斯向欧洲供气量依然稳定。2021年俄罗斯通过北溪1号向欧洲供气约在1.56亿立方米/天,跟2020年基本持平,并没有太大变化。

尽管如此,俄罗斯向欧洲供应的天然气依然不够。虽然北溪1号的供应量稳定,但从其他地方进入欧洲的天然气没能很快充满欧洲库存,这让可能受寒冬影响的欧洲心惊胆战。

目前欧洲的天然气库存水平仅只有其正常库存水平的76%,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声称将对欧洲提供最大的援助,但在寒冬来临之前依然是一个风险。

4

寒冬考验

实际上,欧洲能源危机很难预测,综合来看,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以及煤炭产量的下降导致天然气的需求激增价格飙涨。

德国过去几年来一直在控制着煤炭供应,除了2020年疫情时较低的煤炭供应之外,2021年经济复苏时德国的煤炭供应量也并没有较2019年明显增加。

{image=9}

过多地依赖风能与太阳能,使德国的电力供应风险暴露在不稳定的风能发电之下——2021年夏季德国风力发电量较2020年明显下降,使得对天然气的需求上升。

可能的低温天气也会使欧洲冬季能源保供出现危机。

2021年1月初,北京最低气温达到-19.6℃,创1966年以来最低;

2019年1月,美国五大湖地区平均气温降至-40℃至-34℃,超级寒潮席卷美国与欧洲;

2018年初,中国经历寒冬及“煤改气”推高天然气价格,出现天然气供应“压非保民”……

近几年异常天气使得天然气在冬天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而今年出现寒冬的可能也在上升。一般来讲,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Nino 3.4)低于-0.5℃时,就会发生拉尼娜(La Nina)现象,2017-2018、2019-2020年均发生拉尼娜现象,之后也将有较大可能出现寒冬。

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10月份的报告预测,当前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已经接近临界值-0.5%,2021-2022年发生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70%-80%。

{image=10}

欧洲自身天然气产量的下降、低资本开支下俄美等国产量的可能不足,叠加较低的库存和可能的极寒天气,都可能加剧欧洲整个冬天的能源风险,未来依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能源供应风险归咎于政治事件,能源转型政策、库存保障能力以及应急管理水平都是能源转型过程中要面临的考验,或许这个冬天我们将再次面临这个议题。

责任编辑:张迪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