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发三份智库报告:聚焦青科、基础科学
澎湃新闻记者 王晶晶
“学习顶尖科学家不仅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促进人类进步、社会进步和技术革命性创新的科研成果,他们的智慧、视野和格局更是我们珍贵的财富和宝藏,同时也只有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发现、新思想。”
11月2日下午,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智库报告发布会”上,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中心智库总监赵羽佳博士如上表示了对于关注、学习顶尖科学家精神的看法。
这次发布会聚焦青年科学家成长、基础科学突破,首发多份智库报告。这些报告基于论坛参会科学家的发言和调研,真实反映了科学家思考、关注,是论坛的重要智力成果。
{image=1}
顶科解惑青科“成长的烦恼”
青年科学家:人工智能会在您的(化学)研究工作中起很大作用吗?
2005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扎尔:我认为这方面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你可以训练机器对(反应)模式进行识别,这至少会改变化学分析。人们常说寻找疾病的生物标记,事实上可能不止一个生物标记,和健康时相比,除了生物标记,有很多其他东西在病体内发生代谢变化。我们擅长比较两三个物体,但无法比较二十个,但机器很容易。
这是摘自《传承与成长——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对话报告》(2021)报告中的一段对话。源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针对疫情首创的跨国别、跨地域、跨学科的线上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系列。
这一论坛为全球青年科学家与顶尖科学家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促进不同代际科学家间的互动,扶持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参与对话的顶尖科学家共计80名,其中包括5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他顶尖科学家也均为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加拿大盖尔德纳奖、科学突破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众多全球权威科学类奖项获得者,这些顶尖科学家在各自研究领域影响深远,具引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视野,大多仍活跃在科研一线,自身课题组中也有新进的青年研究人员,因此对青科的指点也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当下科研环境现状。
参与对话的百余位青年科学家来自15个国家,学科领域覆盖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和交叉工程类学科等6大类学科。面对80位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坦诚科研压力与研究困惑,也迫切希望了解更多成功的“秘诀”。
报告如实呈现论坛中精彩的对话与交流,分析并梳理了来自全球多学科领域的青年科学家正面临的共同问题。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对话:
第一部分:科研成功的秘诀——顶尖科学家亲授“科研成功学”,畅谈各种“获奖奥秘”,以及顶尖人才的培育环境、成功要素和治学心得;
第二部分:解答青科困惑——为青年科学家答疑解惑,探讨科研范式的变革与发展,交流科研理念、研究心态和方法,指引年轻学者如何面对当下,特别是疫情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部分:共话科学愿景——顶科与青科共同展望前沿,讨论下一个“突破”,共话科学愿景与未来生态。
多角度展示科学新生代
《灵感、驱动与求索——2021WLF青年科学家成长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基于对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部分参会青年科学家的调研成果,针对该群体的研究“灵感Inspiration”与“成果Achievments”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旨在更多关注青年科学家群体,充分重视青年科学家对科研的全情投入、甘于奉献,渴望改变世界的雄心与筹谋人类未来的信心担当,从而为他们做更好的研究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掘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内驱力、原创力、变革力,共同探索青年科学家群体最初的研究目标与憧憬。
对参与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百位卓越青年科学家调查发现,早期灵感对于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有一定影响。早期灵感可以说是最早的科学启蒙,其来源非常多元,包括科学书籍与影像资料、家庭与学校的启蒙、神奇的自然与生命机制、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解决紧迫问题的意愿。
偶像则代表了一个群体的价值观方向,科学偶像的研究魅力也激励引导青年人致敬科学,在科研道路上持续奋进。参与此次调研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偶像大多集中在他们的导师、亲近的家人和传奇人物(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但也不乏具激励意义的某一群体。
在问及该群体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时,他们毫不吝于展现他们惊人的天赋与才智,并自豪于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新的突破与发现。此外,被业内或外界认可、培养学生与实现自我成长也是他们的信心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性别的科学家对当前“最大成就”的定义有显著不同,超过半数的女性青年科学家更希望被认可和获得专业赞誉,而男性青年科学家普遍认为,科学上的新发现与研究突破才是最大的成就。
尽管接受问卷的女性科学家人数的基数较小,但还是能说明不同性别科学家认知上的一些差异。这对于如何呵护女性科学家的成长、培养未来更多的女性科学家具指导意义。
科学未来的前瞻预测
《未来的科学与科学的未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莫比乌斯论坛报告》(2021)瞄准前沿,收录了来自顶尖科学家对“下一个”突破和对科学未来的预测与前瞻。
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最具特色的论坛之一,莫比乌斯论坛始终聚焦科学前沿,以及面向未来的畅想。
来自9大领域的106位顶尖科学家用或朴素、或凝练、或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述他们所认知的科学障碍、挑战、他们目前最关注的研究方向,并期待未来5-10年的科学进展与突破。
{image=2}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化学加生物学的研究会产生诺奖级成果,实现在生物技术与医疗保健上的贡献。
2013年世界粮食奖得主马克·范·蒙塔古表示,科学中永远要去质疑看看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观点的存在,是不是观点其实有效......
尽管他们从事不同的领域研究,但每一项回答都凝聚着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认知高度和前瞻视野的科学思想的呈现。通过梳理分析,报告呈现了关于“未来科学与科学未来”的四大主题并包含58个子主题,囊括了顶尖科学家贡献的424个科学观点。
四大主题分别是科学态度、科学政策、科学的交叉研究(研究方法)与具体科学问题。
顶尖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主要是指其治学理念和对待科研进步的创新观点,他们普遍认为,科研需要广泛的思考和开放的态度,科研方式本身也是不断变革的。另外,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结果具开放和不可预测性,也因此更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基础研究上的突破才能引发新的技术变革与社会发展。
科技的巨大进步离不开政策引领,顶尖科学家们在政策治理和生态构建上提出了正向建议。科研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期不间断的信任与扶持,并给予研究人员充分的研究自由。同时为更好促进科学传播,科学家也应多参与政策制定,深入思考当前的(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方法上,顶尖科学家倡导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也提出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就应该去了解别的领域正在做的事情,并尝试开发新的工具来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
科学前沿与突破上,共性科学问题,如气候变化、粮食、生物技术等是始终关注的前沿;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领域也指出了未来的突破方向。
责任编辑:张亚楠
经济日报评梦龙承认中外用料不同:中国市场不应有“双标”
来源:经济日报针对近日网友质疑梦龙冰淇淋中外用料不同,联合利华有关负责人公开承认其“双标”,即梦龙中国产品用的是复原奶,欧洲产品用的是水加浓缩奶。一时间,相关话题引发热议。此事从法律上说,如果产品配料标注用牛奶,却被检查出用的是奶粉,则涉及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构成欺诈行为。不过,从梦龙产品说明来看,目前并没有发现存在消费欺诈行为。0001IDC:2021年40%以上设备将支持AI技术
IDC咨询微信公众号12月11日消息,IDC发布2021年中国智能终端市场10大预测。其中,新兴技术与终端的结合加速。智能终端将变得更加智能。连接、交互、屏幕等一系列新兴技术正逐渐应用于智能终端设备。2021年超过50%以上的设备将融入多模交互技术,超过80%以上的设备将支持5G、WIFI6、蓝牙mesh等新的连接方式,超过40%以上的设备将支持AI技术。责任编辑:王蒙0000第四轮国家药品集采今日上海开标
证券时报e公司讯,第四轮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于今日(3日)在上海开标。此轮集采涉及45个品种,最高采购规模逾250亿元。其中,吸入制剂首次纳入国家集采,并且自2020年5月正式启动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后,还有注射用泮托拉唑等8个注射剂品种被纳入了此次集采。责任编辑:张亚楠0000小红书回应部分用户App出现访问故障:技术原因 已恢复
小红书回应部分用户App出现访问故障:技术原因已恢复7月6日晚间,部分用户发现小红书移动端App苹果和安卓系统移动端均无法正常使用,“小红书崩了”登上微博热搜,用户页面显示“前方道路拥挤,请稍后再试”。对此,小红书方面回应澎湃新闻记者:“因技术原因,App出现了部分用户的访问故障,现已恢复,惊扰了用户和热搜,非常抱歉。”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