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8210

14位投资总监亲自下场担任基金经理:1人在管产品15年翻9倍 6人跑输沪深300

华夏时报2021-11-12 22:20:55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宋婕 陈锋 北京报道

投资总监作为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灵魂人物,一般都是从基金经理一级级升上去的,排在首位的考量因素就是业绩。Wind数据显示,当前有13家公募基金公司的14位投资总监大部分都有10年以上的投资经验,至今依然在从事一线投资工作。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他们的业绩不好,可能会打击整个投研团队的士气。他们总共管理着66只基金,业绩参差不齐。其中,诺安基金投资总监杨谷管理的基金15年的时间创造了914.99%的回报,今年的收益在66只基金中也排在首位。同时,超过一半的基金年内收益均为负,其中13只基金没跑赢沪深300指数,涉及6位投资总监。

15年净值增长9倍

14位投资总监中,13人管理的是权益类基金。在他们管理的57只权益基金中,24只在年内取得正收益,诺安基金杨谷管理的诺安先锋以38.64%的收益成为冠军。

在2003年10月加入诺安之前,杨谷在券商做研究员。他从2006年开始管理诺安先锋,采取的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投资策略,15年的时间创造了914.99%的回报。

诺安先锋今年三个季度的股票仓位都在90%以上,从其今年的持仓来看,布局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和新材料两大板块。在今年得新能源得天下的行情下,从全市场选股的诺安先锋取得高收益很难得。

杨谷不仅是诺安的投资总监,还是副总经理。他此前管理着4只基金,近些年都陆续卸任,仅剩诺安先锋。去年4月,诺安先锋增聘张堃为基金经理,杨谷或将逐渐降低对基金的影响。

紧随其后的是华夏基金的投资总监阳琨,他管理的华夏兴华也是一只全市场选股的基金,今年取得25.27%的收益。阳琨在三季度一改此前重仓大盘股的风格,将仓位配置到新能源车、军工产业链等部分高端制造业的中盘股上。

阳琨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在今年9月增聘两位新生代基金经理王泽实和刘文成,开始逐渐卸下肩上的重担。但随着华夏基金王牌蔡向阳的猝然离世,他接管了蔡的4只基金,管理规模增加了400多亿。

泰信基金朱志权管理的泰信智选成长今年分别实现21.56%的收益,持仓在消费、医药、科技方向都有布局。他管理这只基金已经接近12年,但规模仅2400万。

国海富兰克林的徐荔蓉,持仓均衡,管理的4只年内收益率都超过10%;国联安基金的魏东在管的两只基金今年都为正。

6人跑输沪深300

57只权益基金中,超过一半的产品今年收益为负。

万家基金黄海管理的3只基金年内收益均告负,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今年以来收益率为-11.77%、万家精选今年以来收益率为-10.47%、万家新利今年以来收益率为-5.88%。从其三季度持仓来看,配置以地产龙头和金融股为主。

泰达宏利投资总监刘欣管理的10只基金既有股票型,也有偏债混合类基金,共6只收益为负。其中泰达宏利消费行业量化精选和泰达宏利稳定回撤超过13%。

他表示,采取策略降低组合回撤的同时,产品收益也往往会受到一定约束,作为基金经理,最重要的是提高收益的性价比,而不是一味地简单追求降低回撤。

长城基金17年的老将杨建华管理的6只基金在今年也没有实现正向收益。三季报显示,其持仓集中在白酒、医药医药龙头股上。他管理的长城品牌优选年内收益为-12.55%。

此外,没跑赢沪深300指数的还有王咏辉管理的信达澳银新起点,今年来亏损12.35%;徐小勇管理的长安鑫悦消费驱动为-8.45%。

去年3月才成立的瑞达基金,投资总监袁忠伟也是公司唯一一名基金经理,今年6月成立的瑞达行业轮动和7月成立的瑞达鑫红量化也是公司仅有的两只基金,不到半年时间分别亏损5.42%和9.20%,能否一炮打响还要观察更长期的收益。

3位固收+投总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投资总监是基金公司投研体系的主要负责人,一般都是从基金经理一级级升上去的,在诸多衡量因素中,业绩自然是第一位的。

中欧基金的周蔚文是14位投资总监中管理规模最大的,6只基金规模合计为483.59亿。同许多价值型老将一样,他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也不理想,5只老基金的收益在正负之间上下。受制于平淡的业绩表现,5只老产品的总规模在三季度减少了55亿。

尽管业绩不佳,10月初,周蔚文发行了中欧洞见,募集到34亿元,基民对这位老将的信任犹在。中欧基金发公开信解释发行中欧洞见的原因,其中提到,从长期来看,市场有很多不错的买入机会。经过两年的结构性牛市,股市整体估值不低,有部分结构性高估板块,也有估值合理或低估的板块,存在结构性机会。

中银基金有两位投资总监,奚鹏洲管理的5只固收+基金,今年管理着5只产品收益都在5%以内;负责权益投资的李建在管的8只基金中,5只是偏债基金,其余3只则属于灵活配置型,收益最高的是中银转债增强。

这与中银基金长期“轻权益重债券”有关。截至三季末,中银基金总规模为3917亿,债券型基金为2222亿,占比过半。

责任编辑:张书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