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论市:震荡整理持续 企稳预期加强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机构论市:震荡整理持续 企稳预期加强 来源:金融投资报
本周,沪指继续围绕 3500点震荡整固。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全周分别上涨1.36%、1.68%、2.31%。私募人士预计,短线大盘有望震荡企稳,建议关注板块轮动节奏变化以及量能持续性,注意参与节奏,谨慎追涨。
杨德龙 (知名私募人士):
逢低布局优质龙头股耐心等待价值回归
周期股经历了三季度的上涨后,四季度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从市场整体在10月份经历了调整期。虽然指数下跌幅度不大,但是不少个股跌幅很大。市场的赚钱效应高度集中在少数板块上,比如新能源以及近期的热点板块元宇宙。大部分板块都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甚至有1000支股票的股价在10月份创出了年内新低。现在2021年临近结束,在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如何来布局年底之前的行情,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
临近年底节假日比较多,消费增速有望出现回升。我国疫情防控卓有成效,很多地方已经逐步地控制住疫情的扩散,希望能够尽快放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要因为防控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这样随着居民收入的回升,消费增速也有望出现回升,一些被错杀的消费白马股在年底之前有望迎来恢复性上涨的机会。
新能源是今年最持久的一个主题,我在2019年就提出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而今年我国提出生态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会极大地推动新能源的发展。近期中央公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对于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指引。
从短期来看,新能源板块普遍涨幅较大,累积了比较多的获利盘,可能有回调的压力,而估值较高也使得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行业的发展,新能源的发展空间依然是很大的。比如新能源汽车现在在新增销量中的占比不到 15%,个别月份达到20%,但全年来看还不到15%,未来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光伏风电在发电中的占比不到10%,根据中央的意见,到2060年,也就是实现碳中和的时候,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要达到80%,这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机会。
布局已大幅调整的消费白马股,坚定持有新能源龙头股是四季度的一个重要的投资策略。
经过三季度的大幅下跌之后,A股市场也有望重拾声势,只不过市场的信心恢复需要时间,反弹的过程也可能一波三折。大家做价值投资要有耐心,在低处布局了优质龙头之后,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市场回归理性。“酒香不怕巷子深”,投资者可以长期持有好的资产,做时间的朋友,以时间换空间获得资产的增值。还是那句话,通过持有优质股票或者优质龙头基金来抓住A股市场的机会可能就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陈远壁(知名私募人士):
市场已经处于反弹周期
本周市场先抑后扬,大盘在周三创新低后迎来了一个不错的反弹。周三的低点有成为短期低点的可能,只是难单边上行,而会是震荡反弹的基调。下周初可能就有个小幅回踩,那是正常的蓄势整固之举。大体而言,市场已经处于反弹周期,但震荡反复的时间会比较多,这个期间节奏比方向更重要。如今再好的行情节奏不对努力也可能白费,别再指望以前那种普涨且持续逼空的牛市。只要大方向稳住后就主要是个股把握的问题,并不担心途中的震荡分化,相反每次大分化后低吸的机会反而更多,怕的是一涨就情绪太高。
从下半周反弹可以看出,市场依然缺乏持续的领涨主线,而是呈现出轮动之势。一般来说,一个反弹周期会有一个明显的领涨主线,但这次估计不一样。因为这两年市场生态早就改变,不再是频繁炒新题材的生态,而是流行一个或几个热点反复炒。论主线就不再是看它是不是在天天领涨,而关键是看它反复活跃的程度,哪怕是涨了歇但只要是歇一下能再起且更进一步,那就可以认定为主线。譬如汽车零部件简称汽配,这个方向近半个月几乎每天都有不少票在活跃,但板块却从未有过普涨,而是部分票在板块分化中走强的格局,每天涨的票也不一样。这种板块反复活跃,但个股却是内在轮涨而非持续涨热点可以说是主线。再如风光储等新能源、元宇宙概念等也是这种特色,只不过新能源概念是反复活跃的中长期的趋势,而元宇宙概念则是反复活跃的短炒题材。
一个反弹周期下来,多数热点板块估计都会轮一下,但那些非主流热点即使偶尔轮动到也是难赚钱的,只有能反复的热点才是短线该关注的。如今的结构性行情下没跟对热点的话就难赚钱,对于那些反复活跃度较高的热点而言大势转好则意味着容错率提高,爆发性更强。
当前热点切换的实质是轮动,而非大的方向性切换。论大的方向,无外乎科技、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周期、消费和金融这几大块。周期股随着煤炭疯狂涨价的态势得的遏制,化工品种也随着限电限产的情势过去而大面积的涨价不再,整体行情可谓大势已去,剩下主要是一些受益于新能源景气的化工品种的局部行情。消费和金融基本面相对稳定,但缺乏高增长的预期,尤其是缺乏直接的驱动因子,故而并无大方向上的行情,有也是个股本身的行情。科技、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这三大块则是蕴含能反复活跃的机会的主要方向。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都是受益于碳中和、碳达峰的高景气行业,因为产业政策的倾斜,他们代表的就不仅是当下也是未来。新能源主要是光伏、风电、储能、BIPV,这里的侧重点不是在发电端而是应用端。这一块中长期的趋势没多大问题,短线则也有一些隐患,那就是前期已炒太高,随着新的方向出来这种炒久了的热点就会不断分化,尤其是每次大范围的上涨后得严格注意节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大方向还在,但内在方向已经转向汽配而非锂电,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零部件增量是中长期的方向。科技股则主要是元宇宙概念带来的行情,但就元宇宙这个题材本身而言只是短线概念炒作。这个题材下周还会有些反复的机会,但再大面积的主升比较难了,将会步入缩容炒作的格局。下周科技股的方向不宜再局限于元宇宙,而是得注意往其他方向内在轮动。
黄智华(资深投资人):
大盘获撑“元宇宙”概念股开始分化
近期,在大盘整理下,元宇宙、云游戏等板块较活跃,有A股上市公司宣布,要进一步加码VR赛道,涉足“元宇宙”,公司股价也应声大涨。而公司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公司在元宇宙赛道的布局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元宇宙”尚处于概念阶段,其实现具有重大不确定性。元宇宙概念股走势开始分化,部分涨幅大的存在波动风险。
不少股票反弹乏力,往往是“一日游”,金融股、周期股处弱势整理,大消费股上行乏力,中小盘题材股近期较为活跃,而部分国防军工板块指数本周创出新高。作为今年以来的主线,新能源概念尽管在前期累积了不少涨幅,近周有所分化波动,但在业绩增速爆发,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景气度仍将持续下,新能源产业链龙头公司仍具明显的政策高景气和成长性优势,“新能源+储能”“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等新动能概念作为基金重仓股,估计仍是市场今后长时间反复挖掘和推进的主线。
从市场走势看,本周三沪指跌至上周指出的2020年3月19日2646点与2021年7月28日3312点两低点连线(现位于3450点上下)形成支撑,周四在金融、地产、钢铁等板块带动下反弹,但周五金融、地产、钢铁等板块回落,沪指也接近60日均线、半年线,这些板块经过大幅调整后尽管跌至相对低位,但上档套牢盘有待消化,制约其持续上行空间,持续爆发力度有限。
上述支撑线较为重要,如有效跌破或向今年以来的运行箱体3630-3330点下边区域3330-3400点寻支撑。随着上述两低点支撑连线与今年的1月25日3637点、6月2日3629点、10月26日3625点等阶段高点连线(3630点箱体上边)压力带不断收敛,估计最迟在明年第一季度内选择突破方向。
今年以来,沪指基本围绕60日均线、半年线上下波动,60日均线、半年线为近1年大盘区域波动的中轴线,未来一段时间估计大盘仍围绕60日均线、半年线(3560点上下一带)波动,在其上为偏强,在其下为偏弱。
60日均线、半年线、年线这三条均线所在区域3500—3570点构成近一年的密集整理成本区,即使跌破3500点年线,估计下跌空间或不大。2020年3月19日2646点与2021年7月28日3312点两低点连线,以及年线或仍为阶段大盘反复抵抗的支撑区域。
玉名 (私募基金经理):
波段震荡行情中年末热点交替频繁
指数重心没改变,其实改变的是热点。有过连续的大跌股数量下降,甚至跌3%就可以上跌幅榜前列,两市5%以上个股也屈指可数,这也从另一个层面验证,市场恐慌情绪释放后,市场心态是趋稳了,资金有一个收敛,但年末资金的调仓从未改变。震荡市没有安全热点,怎么做波段?首先,选择景气度的行业;其次,熟悉行业自身的规律,既然都是“调整——反弹”节奏,那么就要下跌周期中等待,形成机会后伏击;最后,对一个行业研究是要有时间的,做好一个拓展一个,哪个都没做好,频繁切换,就会换哪个都逃不过调整周期。总体来看,11月除了绩优股延续季报验证后的趋势之外,就是以超跌和前期调整较多板块配合新要素的逆袭走势为主,这是要注意的。
周期行业在期货方面反复遭遇库存提升考验下,这个调整来源与基本面,也是源于前期赚钱效应明显,不少机构资金扎堆其中,如今撤离也导致了踩踏。初期是煤炭、钢铁等,后期也逐步转向燃气、化工等,这种抛售在扩大。不少高位品种都有跳水都要小心。美联储11月启动缩债计划(Taper),将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减少150亿美元,逐步减码量化宽松(QE)并在2022年中旬左右结束。这个算是一个货币政策转折,也意味着一波全球通胀涨价潮的呈现,所以市场中,不少超跌板块,地产、医药等近期依托政策因素,开始活跃。
无论其他人如何看待,研究行业,执着于行业本身就会有对应的好的效果。期间收获,只有经历过才能获得。那些质疑、坎坷、挫折、焦虑等,最终通过行业验证,转化成自己的模式,这才是成长。
作为投资者要充分研究行业,不是说只有基本面,不是说只有反弹趋势,我们研究的还包括下跌时是什么状态,如何调整,尤其是涨跌切换时的规律,这是关键。唯有进行必要的“磨合”过程,将各要素匹配了才会有好的收益。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去研究,去经历,去总结,去实践,最终形成模式。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