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182

五轮疫情传播三次密切相关 大连冷链业再处风暴中

一财网2021-11-15 22:58:270

原标题:五轮疫情传播三次密切相关,大连冷链业再处风暴中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大连一共发生过五轮疫情传播,其中三次与“冷链冷库”密切相关。去年7月,大连暴发的疫情,疑似起源于某海鲜公司的加工车间。去年12月,大连金普新区疫情最初的感染者,均为进口冷链食品搬卸工。今年11月,首个确诊病例为庄河市首站定点冷库员工。

“盼了好久的双十一没了。”董方终于坐回了家里的沙发,心情却有些郁闷。董方是大连一家水产品电商的老板,因为与本轮大连疫情关联病例的密接者住在同一栋居民楼,他被带往集中隔离点进行检测观察。幸运的是,他没有感染新冠病毒。

时间回溯到十天前。11月4日,大连市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庄河市首站定点冷库员工,已接种两剂新冠疫苗。该病例在10月22日、29日的首站定点冷库例行核酸检测中结果为阴性,后于11月3日去医院就医时,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这一例新冠确诊病例公布后,大连出现局部疫情暴发。截至11月14日24时,大连已有确诊病例260例,无症状感染者44例,合计阳性感染者超过300例。

11月15日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卫健委主任赵作伟通报称,大连本次疫情呈现出单位聚集性、家庭聚集性和学校聚集性的特点,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病情隐匿、传染性强,11月15日0时至16时,全市新增了3例阳性感染者,均为在隔离宾馆的密接人员当中检出。

至今,大连本轮疫情源头尚不明确。处在风浪中的冷链行业,却不得不再度面对公众的质疑:“铁桶式”防控出现漏洞了吗?究竟是“货传人”还是“人传人”?大连数十万冷链从业者,眼下正等待一个完整的溯源结果。

进口冻品的“守门员”缘何失守?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已公布的260例确诊病例流调信息发现,其中22个确诊病例来自首站定点冷库员工,随后某食品公司63个员工被确诊,紧接着又出现9个食堂餐厅确诊者,以及35个大学城就读学生等。其余确诊病例多与此前确诊者有过密切接触。

11月14日,大连市卫健委副主任赵连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早期出现了较多的无症状感染者,病例主要集中在大连科强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科强食品”)、海阔食品公司和庄河大学城。

“由冷库人员感染,逐步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是一条传播链条,另外一条传播路径与冷链食品流通有关,从冷库出库后的冷冻食品通过物流到食品公司,然后到食堂或者餐馆,接触到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冻食品的人员依次被感染,然后再以他们为核心进行第二波家庭、社区的传递。”一位流行病毒学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

追溯源头,首例确诊的庄河市首站定点冷库员工,究竟是如何感染了新冠病毒?

大连市卫健委公开的信息显示,该员工近14天无庄河以外旅居史,其妻子和母亲近14天无外出史。因此,他所在的“首站定点冷库”成为一个重要疑点。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大连一共发生过五轮疫情传播,其中三次与“冷链冷库”密切相关。去年7月,大连暴发的疫情,疑似起源于某海鲜公司的加工车间。去年12月,大连金普新区疫情最初的感染者,均为进口冷链食品搬卸工。今年11月,首个确诊病例为庄河市首站定点冷库员工。

何为“首站定点冷库”?根据规定,凡是经大连各港口码头提柜离港及从其他城市口岸入关转运大连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首先进入划定的首站定点冷库进行集中消毒、集中检测、集中监管。据《大连日报》报道,2020年底,为完善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闭环体系,大连共设立了8家进口冷链食品首站定点冷库,其中包括本次疫情的始发地——科强食品的进口冷链食品首站定点冷库。

企查查显示,科强食品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水产品、肉类、蔬菜、水果冷冻、冷藏、加工、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国内一般贸易;代理报关、报检、报验业务;货物运输代理等。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对第一财经表示,设立首站定点冷库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防疫举措,这已在全国多地的实践中得到证明。但是,防疫是全系统的问题,落实好这项措施既需要政府部门严格监管,也要求企业自觉履行各项义务。

根据“大连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今年8月发布的消息,大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生产企业疫情防控线上培训会,重点强调生产环节疫情防控六项举措。

举措之一是,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重点人员(包括装卸工、掏箱工、缓化工序及缓化工序前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实行集中居住、集中接送、集中就餐“三集中”封闭管理,离职及申请暂时离开,须进行14天集中隔离和两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离开,再进行7天居家健康观察,方可进入社会环境。

但是,从此次疫情已公布确诊病例的轨迹来看,22名首站定点冷库员工中,只有10名确诊病例住在宿舍,其他12名确诊病例居住分散在各小区。

秦玉鸣表示,通常首站定点冷库的从业人员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人员。一类人员与进口冷链食品直接接触,二类人员接触已消杀合格的进口冷链食品,三类人员与进口冷链食品不接触。与之对应的管理措施也有差异,一、二类需要集中居住管理。根据已公开的冷库员工信息,尚不能推测出其属于哪一类人员。但是,从人员感染结果来看,该企业存在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全国第一的口岸冷库

根据央视财经消息,大连是全国冷链水产品进口最大口岸之一,水产品、水产品散货以及水产品转口量均居全国港口首位,近70%的进口冷链货物通过大连市口岸进入国内。大连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冷链仓储运输基地,承担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冷链货物存储量,口岸冷库库容量40.5万吨,居全国第一。大连从事进口冷链相关产业的人员,就有约60万。

距离庄河两百公里开外,新长兴是大连最大的室内海鲜批发市场。金秋在这里经营着一家主营生蚝的门店,既有零售客户,也有酒店采购。

“我们以前每天能卖10箱左右,一箱有二百多斤。现在销量减了很多,每天只能卖出两三箱。卖不出的都破损了,也不敢进货。”相比较金秋卖的活鲜,大连市场上的冻品受到的冲击更大。

11月8日,大连市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文件:即日起,全市所有生产经营进口冷链食品单位立即暂停营业。

在董方看来,这个要求让原本就不好做的生意雪上加霜。“仓库里的货出不去、进不来。积压那么久,且不说资金回笼不来,食品变质、过期了怎么办呢?”

多名接受采访的大连市冷链从业者都提到了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2021年初发布的一份《关于大连市冷链企业问题的紧急报告》。报告提出,2020年下半年,受两次疫情冲击,大连水产行业及其相关联的上下游行业和冷链企业遭受重创。约50万吨货物积压港口或长达40天才能入关,因冷库被封,大连200余家水产品进口、仓储及加工冷链企业停工停产,4万多名从业员工面临“失业”。

这一轮疫情之下,大连冷链行业是否会出现停工停产、大量失业的局面?

秦玉鸣称,从整体来看,疫情传播出现在冷库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情况。希望公众不要恐慌,冷链食品总体还是安全的。进口冷链食品相关企业要加强企业人员管理,做好消杀工作是重中之重。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的时间较长,由于冷冻食品的储藏温度多控制在-18℃以下,普通的常温消毒剂在低温下消杀作用会大大减弱甚至丧失。目前,低温消毒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相关产品也已经上市销售。但是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一些冷链企业存在使用产品不当、流程不规范、消杀不全面等情况,这需要得到及时纠正。

赵作伟在15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大连市的本次疫情上升势头减缓,正在进入平稳可控期,疫情的总体风险可控,后续仍可能会有在集中隔离宾馆和少量的社会的零星散发病例的检出,如果第三次全员核酸结果全部出来之后,结果符合预期,大连市有望在首个潜伏期14天内控制住疫情,并精准规范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文中董方、金秋为化名,第一财经记者马晓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刘光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