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572

美媒:中国存在近1万家注册名称或业务范围中含有“扶贫”字眼的企业

环球时报2021-11-16 08:10:561

美媒:中国存在近1万家注册名称或业务范围中含有“扶贫”字眼的企业

美国The Wire China数字新闻杂志11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扶贫攻势中的“涓滴经济学” 一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在国内消除绝对贫困。为实现该目标,中央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逐年稳定增加减贫支出,仅在2020年就接近210亿美元。但这些钱都用到了哪里?对此,人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于扶贫行动通过新建住房、食品捐助和异地安置农村居民等对个体居民的影响上。

但就财务方面来说,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企业而非个人。从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强调“共同富裕”,这可能标志着中国政府扶贫行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段时间以来,中央政府不再强调向个人直接提供财政援助和福利,而是告诫人们谨防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德国咨询公司Sinolytics的项目负责人卡米尔·布列诺瓦的研究显示,中国中央政府设立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大多被用于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该研究发现,农村道路和住房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在这些支出中的占比最大,紧随其后的是涉及向地方产业提供补贴的“产业扶贫”。通过向当地私营企业和合作社注入资金,政府旨在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和分红。

The Wire的评估发现,中国存在近1万家注册名称或业务范围中含有“扶贫”字眼的企业,其中约90%是在2015年及以后注册的。此外,许多“扶贫企业”是合作社等其他扶贫相关组织的股东。仅需5人就能组建此类合作社,一旦成立,它们在运营过程中就能享受税收优惠和国家补贴。

事实证明,这些私营企业和合作社成为扶贫行动的关键中介。通过从贫困家庭中招收工人以换取来自政府的扶贫资金,它们已成为使补贴得以流入需要帮助的群体的主要渠道,同时创造了就业岗位。

贵州省普定县是中国最后脱贫的县之一,该县的例子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扶贫行动背后的动力。当地2018年至2020年的扶贫预算显示,大部分支出被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扶贫,仅有一小部分用于包括教育、医疗和直接财政援助等公共服务项目。同时,该县新注册成立了18家“扶贫”公司。

在布列诺瓦看来,这反映了中国减贫战略从社会援助转向“涓滴效应”策略。“这是‘涓滴’原则——成功的企业家能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来真正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因此中国实行惠商政策,因为这终将帮助到每个人”,她说。(作者埃利奥特·陈,丁雨晴译)

责任编辑:李昂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