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639

欧莱雅被指虚假宣传, 同款产品预售价格更贵!到底怎么回事?

贝果财经2021-11-17 07:30:051

原标题:欧莱雅被指虚假宣传, 同款产品预售价格更贵!到底怎么回事?

战线拉长的2021年双11结束得比往年要平静许多。商家和平台争先恐后发布成交额“战绩”的节日氛围少了,热搜上也鲜少见到相关话题。直到双11结束的5天后,有关品牌们虚假优惠的热搜,让人重新关注起了这个年度大促。

有消费者集体投诉称,“巴黎欧莱雅虚假宣传,付定金后发发放大量优惠券,欺骗消费者并且不一视同仁退差价。”集体投诉量达911人。

同款产品预售价格更贵

11月15日,爆料称双11李佳琦直播间预售欧莱雅安瓶面膜价格远远贵于品牌官方网店的现货。直播间价格是429元50片。然而11月1日有消费者发现,在店播直播间里50片面膜的到手价却只有257.5元。据悉巴黎欧莱雅在10月13日、14日在官方微博称李佳琦直播间将会是全年最大优惠。但11月11日上述微博内容已删去“全年最大力度”的字眼。

{image=1}

11月16日,#欧莱雅被指虚假宣传#登上热搜。

这场争议的关键在于,第一波预售阶段品牌放出的最高额优惠券为“满799元减100元”,而预售过后又放出“满999元减200元”的优惠券。这意味着购买多种欧莱雅产品的消费者在现货阶段反而可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

{image=2}

{image=3}

李佳琦所在的美腕(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ONE”)对此回应称,网传低于直播间的价格是由于“平台及店铺均有发放限时限量的满减券”。

据美ONE介绍,该券是有使用门槛的,需成功领取后且单笔有效订单满足999元实付方可使用,并非单独购买一个直播间单品就可以达到。并且,该券主要面向店铺所有产品,而不仅针对直播间的产品,且只发放少量门槛券作为店铺活动。

欧莱雅中国亦回应称,此次出现部分消费者以低于直播间到手价拍下商品,是因为叠加使用了多种平台和店铺的优惠。而享受这些优惠是需要凑单达到一定总价格门槛的,同时平台系统会自动将符合条件的优惠平摊到活动商品上才能达到的。

退款规则成谜

对此,官方旗舰店客服回应称:因不定期推出促销活动,不同活动的价格会有所变动。针对部分消费者希望退差价的要求,该客服表示消费者需要提供优惠券录屏进行核实。

{image=4}

消费者主要的诉求是希望能够退还差价,其中有消费者发贴表示已经成功获得差价退款,在该消费者提供的退差价成功的截图中,记者看到,消费者对退款的描述为:“活动价429 但是只有799-100的券,相当于8.7折,11月1日-3日,卖家又持续放出几万张999-200的优惠券,相当于7.99折,需要欧莱雅客服退差价85元,卖家虚假宣传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客服也拒绝处理问题,而且卖家承认1日-2日放出大量优惠券,并且退货需要自行承担运费,再次下单,而且今天已经过了活动期,满减活动已经结束,损害消费者利益。”

{image=5}

但退款之路却并非都如此顺畅,甚至有消费者维权的结果大相径庭。同样是买贵了的消费者小李提供了与欧莱雅天猫官方旗舰店客服之间的对话,对于小李希望退差价的要求,欧莱雅天猫旗舰店客服直接回复“不退”。

预售商品超半月不发货

除了虚假宣传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有大量消费者投诉欧莱雅至今仍不发货。11月1号就付了尾款,本来承诺3号前发出却迟迟没有动静。在消费者的催促下,客服说紧急发货,后来对话框里全是自动回复。13号客服终于回话,但这次是让消费者申请退款。

若消费者申请退款,消费专家@陈音江 建议在申请退款时可以向商家索要双十一优惠价与日常价格的差价。若消费者不愿申请退款,88vip客服回应称,卖家需支付商品实际成交货款金额的30%作为违约金。

天眼查App显示,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Fabrice MEGARBANE(费博瑞),注册资本约5800.95万美元,由欧莱雅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雅诗兰黛也被指优惠造假

无独有偶,雅诗兰黛也被消费者投诉了。消费者反映预售期间在李佳琦直播间购买的雅诗兰黛小棕瓶优惠不同:预售期两瓶30毫升精华价格为1320元,附赠等量60毫升精华以及另五件修护礼;尾款期又推出单瓶75毫升精华价格为1150元,附赠等量75毫升精华。

双11的玩法变得越来越复杂,是近几年消费者对该大促活动最大的印象。

从2020年开始,以“预售期”、“尾款期”来拉长战线的双11开始上线更为复杂的游戏规则——“买一赠N”、“充值送购物金”、“跨店铺满减”等等优惠活动涉及到多方利益。

这意味着品牌、电商主播、平台等多方之间在优惠上的协调性难免会出现偏差。而这一定程度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算不清优惠”、“熬夜付款”等等对于双11的不满也是每年都会听到的声音。

而从今年更为平静的双11来看,消费者已经疲于寻找“全网最低价”。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消费者始终关心的性价比来建立品牌的长期价值,而非为短期业绩数据冲销量。

责任编辑:王珊珊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